梁晓声:什么才是真正的人间清醒?
中新网北京1月30日电(记者 上官云)“人生苦短,故人生如梦。人生如梦,所以,当活出几分清醒。”
文学即人学。写作多年,梁晓声是个颇为清醒的生活观察者,早已练就一双敏锐的眼睛,善于捕捉生活里的各种细节。
什么才是真正的“人间清醒”?
在梁晓声的定义中,清醒首先表现在对自己有清晰的认识。人原本就是感性的,经历一次次挫败后,人们会逐渐变得理性,未必能做到多清醒,但至少可以用相对客观、全面的心态去看待生活。
清醒的观察
梁晓声的清醒,和他的成长经历有很大关系,也正因此,他笔下形形色色的小人物,总能让人觉得格外真实。
海报设计:司方 小说《人世间》里,周家所在的“光字片”是个很有年代感的棚户区。梁晓声也在那样的街区环境里长大,住的房子甚至更差一些,“每到下大雨,院子里都会积水。”
“你想一个人在这样的环境里,长大之后一直到下乡,回去探家还是这样的街区。我的生活感受,和中国当时绝大多数普通人的生活感受是一样的。”他说。
在烟火气里长大的他,成为职业作家后,热衷观察世间百态。在《孤独的清醒者》里,梁晓声运用荒诞主义的创作手法,通过10个人世间故事,写出普通人面对现实的困惑和苦恼。
在这些故事里,有极力想保持内心的一份清醒,却在人情世故中跌得头破血流的人。比如苗先生,原本是高校老师,后来成了迎来事业“第二春”的网红教授,一夜间被推到风口浪尖;
再比如,警察吕正,办案能力出众,临近退休时,运用心理分析的方法,冷静而又清醒地分析案情,破掉了一桩疑难案件,却没想到因为同事的一声质疑,陷入深深的自我怀疑……
酸甜苦辣是生活,热气腾腾是人生。
梁晓声坚持冷静又清醒地去看待生活,“文学不但要表现人是怎样的,还要表现人应该是怎样的。前者就是说,人在生活的愤懑和怒气包裹中、欲望的张力之下是怎样的。”
清醒的温度
人们常说,缺乏清醒劲的人,当不了作家。梁晓声之所以擅长在作品中清醒地勘破人间冷暖,很大程度上源自时间带来的生活积累。
资料图:梁晓声在圆桌对话上发言。中新社记者 韩海丹 摄 他并不避讳人生经历对写作的影响:包括一些作家在内,有的人经历了充满人生中的一些“穷愁”,中年时会变得对他者失去理解,失去体恤与同情,觉得别人也应当经历这些。
有些作家则不然。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如果感受过诸多他者给予的温度,会在走向成熟过程中把这种温度提炼出来,且十分珍惜,将其当成人活在世上最重要的一种元素。
梁晓声小时候的家境并不好,为了给家里挣点钱,他去扒过树皮,拣过铁路上煤车掉下的煤渣。
后来,他拥有了教师、作家等身份。梁晓声自认是个幸运儿:一生走来,总是被友情簇拥着,生活中或许会遇到一些坎坷,也总有贵人相助,“活到现在,我并不孤独。”
“我的少年时代遇到了好的中学同学,后来有好的战友,还有忘年交,他们都给我的成长带来了一些温度。”因而,梁晓声在犀利剖析世情的同时,笔下的文字又总是带着温情。
比如在小说《人世间》里,哥哥周秉义和姐姐周蓉对弟弟周秉昆非常爱护,周秉昆照顾父母尽心尽力,小说里有时代变迁,有小人物的悲欢离合,也有亲情、友情带来的温暖。
“你有什么样的朋友,你在生活中曾经给过别人多少温度,这些都会有回报。”这是梁晓声给出的答案。
清醒的审视
成为作家几十年来,梁晓声坚持一条:人生如梦。所以,当活出几分清醒。
他的清醒,表现在从不故作深刻。无论是谈人生、谈写作,抑或是论及生活中纷繁复杂的事务,他总是三言两语,直戳痛点,以最直白恰当的方式找出症结所在。
“人的清醒不是表现在看他者、看社会,而是要一而再、再而三的审视自己,对自己有清醒的认识。”
梁晓声。出版方供图 比如,在选择职业上,梁晓声的建议是,首先要看清自己的能力在从业领域里处在什么程度。
其次再看一看,这个职场是否适合自己,常言说“人挪活,树挪死”,有时一个人改变了职业、换了一个单位,那可能就处于另外一种状况,展现出自己以前都可能忽视的能力。
很多时候,感性与理性,是人们遇到问题、处理问题的两种方式。在感性与理性的天平两端,梁晓声同样有自己的思考。
在他看来,一个人出生之后很多行为都是感性的,与“欲望”有关,比如孩子要一个玩具家长不给,他便会哭闹。而“感性”,大抵又都是理性的摇篮。
“一个人35岁以后,或者是为人父母后,有了儿女,那生活本身何用你那么感性?那时,过分的感性其实就是任性,而生活已经不容你任性。”
也就是说,当一个人上有老下有小时,他的任性便很可能会成为一种对亲人们的“不体恤”。所以,梁晓声认为,“成家后,尤其人到中年,几乎所有人都会逐渐变得理性。”
随着年龄增长,当对生活、对他者的命运有了更多了解时,你也许会发现,那些不如意的事情别人也曾碰到过,自己不是这世界上最不幸的那个人,周围的许多人同样需要理解。
所以,梁晓声很坦率地表示,当一个人变得更加理性后,看待生活的心态未必有多清醒,但至少会相对客观、全面一些。“所谓清醒,也无非就是这些事。”(完)
-
持续更新!第20届华表奖获奖名单公布中
4月27日,第二十届中国电影华表奖颁奖活动在山东省青岛市举行。获奖名单陆续公布中:第二十届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男演员:张译(《三大队》)第二十届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女演员:惠英红(《我爱你!》)第二十届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电影摄影:蔡涛、廖拟(《无名...
-
文化中国行丨起源于中国风行于世界 春日天空“筝”奇斗艳
风筝,古称“鸢”,起源于中国,风行于世界,有着悠久的历史。2006年,潍坊风筝制作技艺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让我们一起走进风筝工艺中的文化印记↓↓↓日前,一年一度的潍坊国际风筝会落下帷幕。来自全球51个国家和地区的风筝爱好者以天...
-
国产影片活力迸发 大家说最爱这几部
最近几年看过的国产影片里哪些让您觉得很有共鸣、印象深刻?看看大家怎么说↓为观众奉献有时代气息、生活质感、创新探索的优秀国产影片,是中国电影人一直在努力的方向。联合大数据机构,梳理最近十年国产影片的票房前20名,对现实题材影片数量和票房进...
-
“中国电影消费年”启动!超多观影福利手把手教你领
据网络平台数据截至4月17日2025年度大盘票房(含预售)251.38亿元居全球第一今年,你都看了哪些电影?还有一个好消息超多观影福利来了!4月18日国家电影局、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在北京启动“中国电影消费年”跨行业、跨部门联动一系列电影消费惠民活动打出促进消费...
-
何以中国 - 探寻书坊乡的千年文脉
央广网南平4月23日消息(记者罗晓英)在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区这片被誉为“图书之府、建本之乡”的土地上,千年墨香依旧袅袅升腾,建本文化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近日,记者走进建本文化的发源地——建阳区书坊乡,踏上了一场探...
-
AI动态海报|古人读书有多“卷”?先贤的读书攻略请查收!
谈起“读书”,我们会想到什么?是耳熟能详的那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还是凿壁偷光、囊萤映雪等家喻户晓的故事?读书,是修养,更是一种习惯。古往今来,读书文化的种子不停播撒。从竹简芸签到电子屏幕的方寸之间,我们从书中获取了无尽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