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少Al创作终究触及不了文艺之魂
黄阿忠
好多年前,一学生作画出新招,把自己拍街道的照片,利用电脑软件,制作成有油画效果(据说也可做成版画、中国画效果)的图片打印,然后画在画布上。画好的作品有新的面貌,然后顺利入选美术大展。后来那位学生利用电脑软件,制作了不少差不多样式的作品。记得那个时候已有3D打印,可以打印很多东西,复制的效果也很好,还可以用来做雕塑,输入构思想法、形式要求、风格流派,会整一个立体的雕塑出来,颠覆了学习雕塑的认知。
现在这种高科技的制作在绘画界被很多人采用。近年来的全国美展中有好多作品借助高科技、电脑软件制作,入选率很高,有些作品还能获奖。
AI将数字技术在绘画中的应用带入2.0时代。它可以自己生成画面,只需给它一个指令:画日出、朝霞、渔船、海岛,画高山、草原、骏马、奶牛,像阿拉丁“神灯”一样,要什么有什么,什么都能画。画出来的画可以说是没有缺点了,用一个陈词滥调形容,叫做栩栩如生,惟妙惟肖,让你目瞪口呆。
AI科技确实为人类带来了福音,提供了很多帮助,但AI无法获取人类的生命体验,丰富的人生经历、情感、情绪的波动过程等。人类在这个世界存在,有些涉及思想、情感,是不能复制的。比如AI画画,因为没办法搜集“灵魂”“思维”的大数据,故而画不出精、气、神,艺术家的“灵魂”“思维”,千种万样是不可能摹仿的。再如那个在电脑上用照片做成油画“效果”来画画的学生,虽有一时效应,但如法炮制的作品似曾相识,遏止了画家的创作想象力。3D打印可以帮助解决一些问题,减少繁重的劳动,虽然做出了雕塑,但是作为艺术,总感觉缺少了什么。最主要的是那些高科技制作的作品,没有创造力、生命力,缺乏情感的温度。AI可以画任何东西,但没有个性,只是表面的“好看”,最核心的问题是无法制造“情”。
中国国家博物馆最近有一个展览,题为《涅瓦河畔的遐思》,展出俄罗斯巡回画派核心画家列宾的多幅代表作。列宾为《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画了大量的肖像速写、场景素描,从平时搜集的素材到创作,从田野村庄到涅瓦河畔的遐想,他脑海中的画面转换,AI不会想到,也得不到这些数据。列宾曾接到过订单,以某某议会为主题创作,他坚持要求为每个议员写生,AI恐怕无法做到这些面对面的交流写生。英国画家弗洛伊德被邀画伊丽莎白女王,弗洛伊德要求不用照片,让女王坐在那里让他写生,而且是一次次往返。靠照片资料AI也许也能画女王,但合成出来的肖像,是绝对不会生动而有温度。
再看展览《缔造现代:来自巴黎奥赛博物馆的艺术瑰宝》,上海浦东美术馆带来米勒的《拾穗者》、高更的《塔希提的女人》、梵高描绘在法国南部生活时“私密空间”的《梵高在阿尔勒的卧室》、雷诺阿代表作《钢琴前的女孩》、莫奈的三幅代表作以及《夏末的干草堆》等等。也许AI根据艺术流派及画家的数据,能合成制作他们的作品,但画不出米勒“拾穗”的情感、无法还原高更、梵高的生存环境空间,也不会写生母与子,坐在路边上画教堂、港口、草垛。自然的气氛、人的情感AI无法复制。
荷兰画家伦勃朗,接受了13个皇家御用火枪手的订约,用凑份子的方式请伦勃朗画集体肖像。伦勃朗接受订单后,为他们创作了一幅题为《夜巡》的油画。作品描述了火枪手在出征前巡逻的场景,不按常理出牌,画面有气氛、有意味、有出发前准备的动作、有各人位置聚散的构思。如果请AI帮助按部就班安排各人的位置,委托人或许会很满意,可我们今天还能看到这幅有思想、有艺术追求的旷世之作吗?
我又想起澳大利亚的原住民艺术,有平面立体的、编扎蜡染的、雕刻装置、丙烯版画等,形式多样,风格各异。作品大抵以图腾为元素,线勾、色涂,或意趣、或抽象;稚拙乃土著艺术之本色,如同非洲艺术、中国少数民族艺术及民间绘画艺术,如此构画显现出一种异域审美与一种神秘境界;原住民部落的土著文化立于劳作与生活之上,即部落群体与个人天物崇拜的个性表现,显有意趣及形式感。这种带有天趣的艺术,这种艺术的形成,那种原生态,AI恐怕也是不能完成的。
文艺创作需要有感而发,于是才会千人千面。比如写生,面对同一个景观,10个人画出10个不同样;比如写作,走过某个历史遗迹,每个人都能写出自己的角度。一个靠数据汇成的AI,怎么能知道某个画家、作家心里想的是什么?AI是没有“情感”的,它可以做一些搜索资料的工作,却绝对不能替代写生、写作。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条件下,景同也会情不同,所以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既有淫雨霏霏之际登楼的感极而悲,又有春和景明之日的喜气洋洋。不同的心情也会使看在眼里的景产生变化,“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正是诗人流放途中遇赦返回之时心情愉悦之下观景的产物,否则,那些猿声可能就会被写成嘲笑之声或“怨声”“冤声”了罢。
艺术创作所追求的“境”,生自于情。写生也好,创作也罢,都少不了情感交流。画家写生,是在同写生对象的交流,是在主客观的交融中寻找生命的密码。画家在画室创作,有空间气场的流动,也是和自己灵魂对话的感受积累。而AI是数据合选,是“死”的,它如何懂得这种在空中游荡的情感、气韵、灵魂。
AI参与艺术创作,这是科技的进步,体现了人类的智慧,不失为一种成功。但换个角度看,艺术创作中最重要的参与者和成果——情与趣,却是AI短时间内无法实现的。人类的艺术创作活动是一个情与趣的享受过程,中国画大写意,笔蘸墨水、颜料在宣纸上划动的声音,纸和笔触碰划动的感觉和淡墨在纸上慢慢渗化的状态,油画家将油画颜料刮、擦、抹、堆的感觉、雕塑家将泥去掉一些、又塑上几块的感觉,歌唱家亮出嗓子发声音的感觉,都是情与趣和创作活动的互动,是创作活动的体验。人类的艺术创作成果,可以称为上品的,都是具备情与趣的作品。中国画作品以“逸品”“气韵生动”为最,西方自现代主义以来,无论是表现主义、抽象主义,还是当代的行为艺术、先锋艺术,均讲究在作品中放大“观念”,是情绪情感和天趣趣味的呈现。作为工具,AI可以帮助人类完成许多要奋斗多少年才能做到的,或者是做不到的事,但人类的生命体验、丰富情感,永远替代不了。
(作者为上海文史研究馆馆员,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教授、博导)
- 上一页:顾客用餐后出现不适 餐厅需要担责吗?
- 下一页:2025年暑期档总票房逼近百亿
-
一起回顾成都世运会中国队夺金高燃瞬间!
作者:贺劭清 程嘉馨...
-
文化中国行丨从“雨过天青色”品汝窑蕴含的中国传统美学
汝窑,因复杂的烧制工艺和“雨过天青”般的绝美釉色,位居宋代瓷器“五大名窑”之首,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据显著地位。新中国成立后,在一代代研究人员和匠人苦心钻研下,汝窑技艺得以复刻传承,千年名窑风华再现。今天的文化中国行,我们一起来感受汝窑清...
-
文化中国行·焦点访谈丨扎根本土、特色鲜明 这个暑假中小博物馆火爆“出圈”
场馆入口处,观众队伍如约而至,展厅内人头攒动……这样的场景,成为不少博物馆的常态。而这个暑假旅游旺季,为持续升温的“博物馆热”再添了一把旺火,人气爆棚。博物馆已经成为孩子们学习知识、感受历史的“暑期第二课堂”,也是众多游客喜爱的文化空...
-
鲜明叙事、工业级制作、衍生品周边……电影市场“热气腾腾” 焕活经典IP撬动新消费
央视网消息:暑期档国产电影还在持续发力,鲜明的中国特色电影叙事、工业级水准的电影制作,让电影市场持续释放活力。据电影平台数据,截止到8月10日晚19时,上映3天的影片《东极岛》累计票房突破1.9亿元。战争题材电影《东极岛》基于真实历史事件里斯本丸...
-
难忘成都!一组数据带你回顾2025世运会
昨夜成都世园会国际友谊馆流光溢彩第12届世界运动会在此落下帷幕从竞技突破到文明交融成都世运会给我们留下了精彩回忆一组数据回顾↓↓↓感谢成都带来的燃情8月世运会会旗已被移交给下届世运会举办城市德国卡尔斯鲁厄市期待2029!总监制丨唐怡制片人丨杨瑾...
-
数说成都世运会从0.01到116皆精彩
第12届世界运动会(简称“成都世运会”)17日迎来闭幕收官日这场“运动无限、气象万千”的世运盛会究竟留下了多少精彩瞬间?或许能从这些数字中窥见一二0.01岩壁上决定胜负的0.01秒在2025年成都世运会攀岩女子速度个人赛决赛中,巴黎奥运会银牌得主邓丽娟成绩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