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迫鲁迅“戒烟”实属荒唐
谢杨柳
鲁迅先生若今日尚在,定会为一则新闻哑然失笑:一位游客在绍兴鲁迅纪念馆看到一幅鲁迅手里夹着香烟的墙画,向官方投诉,理由是墙画有误导青少年之嫌,建议将墙画换成鲁迅握拳的画面。
鲁迅先生何许人也,自不必多言。这位大先生向来烟不离手,即便在去世前一天,手里还拿着香烟。许广平在《鲁迅先生的香烟》一文中讲述:“凡是和鲁迅先生见面比较多的人,大约第一个印象就是他手里总有一支烟拿着。每每和客人谈笑,必定烟雾弥漫。”据她回忆,鲁迅“工作越忙,越是手不停烟”,一半是吸掉,一半是烧掉。这除了是嗜好,更是他特殊战斗生活的需要,成为鲁迅精神世界的具象化表达。
新闻中引发争议的墙画,原作正是版画家李以泰的经典版画——画中鲁迅夹烟沉思,烟雾如思绪般飘散。据中国美术学院官网介绍,这幅画刻画的鲁迅,被公认是鲁迅先生最经典的形象之一。可以说,这一形象,早已嵌入历史记忆与艺术表达之中。要求撤下这幅画,无异于强迫鲁迅先生“戒烟”,既无现实必要,也缺乏对历史的尊重。
这件事在社交平台刷屏后,8月25日,绍兴市文旅局工作人员回应称,目前收到了来自全国各地的电话,要求不能因为一个人的投诉盲目做出决策。可见,此事其实并无多少可争议之处,以“误导青少年”为名强迫鲁迅“戒烟”,本质上是道德话语的滥用。按照这种思维方式,《朝花夕拾》中的“仇猫”、《三国演义》中的权谋、《水浒传》中的暴力,都可以“误导青少年”之名而被攻击。一旦这种批判方式被纵容,则经典文本动辄得咎,文化记忆支离破碎。
这也不禁让人想起鲁迅先生在《论雷峰塔的倒掉》中的一句话,“凡有田夫野老,蚕妇村氓,除了几个脑髓里有点贵恙的之外,可有谁不为白娘娘抱不平,不怪法海太多事的?”互联网时代,人们对于公共事务的意见越来越容易表达和传播,我们更应警惕,不要成为那种“法海”——用看似“正确”的投诉,占用并浪费公共资源。
当然必须声明:吸烟有害健康,请勿模仿。
- 上一页:新生入学,收好这份“结核病筛查通关秘籍”
- 下一页:破坏共享单车二维码涉嫌违法犯罪
-
七夕启幕 以爱为约 “920就爱你”首部微短剧《宁波·遇见》正式开机
中国台湾网宁波8月29日讯(记者 郁诚)8月29日,恰逢七夕佳节,“920就爱你”系列微短剧首部作品《宁波·遇见》在甬正式开机。该剧由宁波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指导,宁波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中国台湾网、北京郑云影业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联合出品制作...
-
从“老铁”到“小铁”,这档亲子微综艺何以打动人心?
这个暑假,亲子旅游热度一路攀升,各地知名景区、博物馆、主题乐园中,多了不少举家出游的身影。而在短视频平台,一档名为《小铁环游记》的亲子旅行微综艺悄然出圈——没有夸张的剧情设计,没有刻意制造的亲子冲突,它用最真实的记录、最自然的互动,让...
-
长知识了!原来“觥筹交错”的“觥”长这样
央视网消息:暑期多地迎来文博热。陕西历史博物馆“吉金·中国——中国青铜文明的兴起与繁荣”展览,汇集了全国50多家文博机构的340多件(组)青铜器和相关文物。“吉金”是古人对青铜的雅称。“中国”二字则取自青铜器何尊的铭文“宅兹中国”,意为天下的...
-
一起回顾成都世运会中国队夺金高燃瞬间!
作者:贺劭清 程嘉馨...
-
文化中国行丨从“雨过天青色”品汝窑蕴含的中国传统美学
汝窑,因复杂的烧制工艺和“雨过天青”般的绝美釉色,位居宋代瓷器“五大名窑”之首,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据显著地位。新中国成立后,在一代代研究人员和匠人苦心钻研下,汝窑技艺得以复刻传承,千年名窑风华再现。今天的文化中国行,我们一起来感受汝窑清...
-
文化中国行·焦点访谈丨扎根本土、特色鲜明 这个暑假中小博物馆火爆“出圈”
场馆入口处,观众队伍如约而至,展厅内人头攒动……这样的场景,成为不少博物馆的常态。而这个暑假旅游旺季,为持续升温的“博物馆热”再添了一把旺火,人气爆棚。博物馆已经成为孩子们学习知识、感受历史的“暑期第二课堂”,也是众多游客喜爱的文化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