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热钱”涌入,短剧“慢”有慢的道理
■本报记者 卫中
“上线三个月,我们没有做大规模推广。”当大多数互联网产品都在抢流量、冲榜单时,七猫短剧App却显得格外“克制”。在七猫短剧业务负责人梁凯看来,短剧行业“一个月上新三四千部,但真正能被观众记住的不过20部”,需要先把内容做扎实,再谈规模。
近日,梁凯在位于上海前滩中心的七猫网络总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首次系统披露了七猫短剧的业务布局、差异化打法以及对行业的最新思考。在整个采访过程中,他最常提到的词是“耐心”。在“热钱”涌入的短剧赛道,七猫选择了一条更“慢”但更重基本功的路径:用网文利润养微短剧内容,用微短剧的优质内容撬动用户增长。
与其烧钱买量,不如先把内容做扎实
“免费小说100年”“免费看书上七猫”……多年来,七猫免费小说的这些口号广为流传、深入人心,已经形成了无形的品牌资产。这些品牌价值也延续到了短剧时代,让七猫的短剧版图并不止于做内容,同时也在建平台:一方面,七猫免费小说App里的短剧频道去年已上线,借阅读场景沉淀了一批高黏性用户;另一方面,今年4月上线的独立“七猫短剧App”则昭示着更大的雄心,包括二轮剧和自制剧在内的近万部短剧已“整齐码放”,形成储量丰富的“内容库房”。
微短剧爱好者对作品保持注意力的时间通常比较短暂,看个几秒钟后不满意就很快划走,这就要求微短剧平台既要有厚实存量,也要有踊跃的增量。“我们有10万+的IP储备,在内容侧对比其他平台有很大优势,这是我们的宝藏和资产。”梁凯透露,目前七猫每个月上新20—30部自制剧,其中大部分由自有的网络文学IP改编,由作者或者编剧投稿的原创内容占到30%左右。“公司目前采用‘IP改编+原创’双线并行模式,前者主打‘爽点精准’,后者则用于测试新题材、新人群。”他说。
坚定拥抱免费模式,同时也“不急”砸钱买量。“在运营模式上,七猫短剧App目前完全免费,靠广告变现。”梁凯坦言,这一模式与红果App类似,但短期内不会为七猫短剧App大规模投流。“短剧生命周期只有1—2周,如果内容供给跟不上,推广反而加速用户流失。”他的心里很清楚,爆款微短剧或许能为平台带来千万级新增用户,但维持一个平台稳定健康运营的却是大量优质的“腰部”内容:“与其烧钱买量,不如先把内容做扎实,提升产能和质量,形成稳定收益,再用内容撬动用户。”
玄幻IP改编谨慎,现实题材“慢工出细活”
对于网络小说而言,动辄几百万、上千万字的体量,要把它们改编成微短剧属于“技术活”,非常考验编剧的能力。为此,七猫有一支专门的编剧队伍,从IP筛选到剧本“一卡”(前10集)打磨,需经三轮审核。“小说是慢慢讲故事,短剧要快节奏、强爽点,所以得抓核心情绪。有时候上千万字的小说缩成60集剧本,编剧得先‘抽筋扒骨’找爽点。”梁凯说。
在IP选择上,“男频谨慎、女频先行”倾向依旧明显。男频玄幻类虽然市场潜力很强,但改编难度高、特效成本大:“比如《剑来》这样的顶级IP,我们更倾向于先以动漫开发的形式进行探索。”相比之下,女频古装、萌宝、甜宠类经过市场充分验证,依然是现阶段主打类型。
对于现实题材微短剧作品,在主推的现实题材网络文学IP之外,现代题材征文大赛也涉及大国重器、城市发展、人文、非遗等题材。虽然这类题材商业效率相对偏低,但梁凯表示不能让短剧只停留在下沉、情绪向的内容:“以后可能常态化做文旅题材短剧,只是需要多下功夫研究怎么结合情绪点和正向内容。”
从互联网到现实世界:关关难过关关过
从空调恒温的写字楼到机位交错的片场,鼠标与打板之间的“跨界”幅度可不小。从互联网行业到微短剧制作,七猫遭遇过现实世界的种种“阻击”,比如下雨影响外景拍摄的不可抗力,或者服装道具无法满足剧本要求:“不能现场‘拍脑袋’改剧本,得和编剧先沟通,避免影响后续剧情。”梁凯总结自己的经验心得。
今年的特殊情况是夏季高温,“有古装戏女演员直接中暑晕倒。”但这属于偶发因素,影响不大。对于微短剧行业而言,近期比较重要的变化是演员片酬上涨导致成本抬升:“有的头部演员报价从1万一天涨到1.5万一天,涨幅超50%。”对此,“前置选角”的应对策略和长期合约就显得更加重要。在项目策划阶段,制作方需提交完整选角方案,平台参与核心角色决策,“男一、女一必须过我们这一关”。此外,公司正尝试签约长期合作演员,“用长约锁价,降低波动”。
-
七夕启幕 以爱为约 “920就爱你”首部微短剧《宁波·遇见》正式开机
中国台湾网宁波8月29日讯(记者 郁诚)8月29日,恰逢七夕佳节,“920就爱你”系列微短剧首部作品《宁波·遇见》在甬正式开机。该剧由宁波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指导,宁波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中国台湾网、北京郑云影业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联合出品制作...
-
从“老铁”到“小铁”,这档亲子微综艺何以打动人心?
这个暑假,亲子旅游热度一路攀升,各地知名景区、博物馆、主题乐园中,多了不少举家出游的身影。而在短视频平台,一档名为《小铁环游记》的亲子旅行微综艺悄然出圈——没有夸张的剧情设计,没有刻意制造的亲子冲突,它用最真实的记录、最自然的互动,让...
-
长知识了!原来“觥筹交错”的“觥”长这样
央视网消息:暑期多地迎来文博热。陕西历史博物馆“吉金·中国——中国青铜文明的兴起与繁荣”展览,汇集了全国50多家文博机构的340多件(组)青铜器和相关文物。“吉金”是古人对青铜的雅称。“中国”二字则取自青铜器何尊的铭文“宅兹中国”,意为天下的...
-
一起回顾成都世运会中国队夺金高燃瞬间!
作者:贺劭清 程嘉馨...
-
文化中国行丨从“雨过天青色”品汝窑蕴含的中国传统美学
汝窑,因复杂的烧制工艺和“雨过天青”般的绝美釉色,位居宋代瓷器“五大名窑”之首,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据显著地位。新中国成立后,在一代代研究人员和匠人苦心钻研下,汝窑技艺得以复刻传承,千年名窑风华再现。今天的文化中国行,我们一起来感受汝窑清...
-
文化中国行·焦点访谈丨扎根本土、特色鲜明 这个暑假中小博物馆火爆“出圈”
场馆入口处,观众队伍如约而至,展厅内人头攒动……这样的场景,成为不少博物馆的常态。而这个暑假旅游旺季,为持续升温的“博物馆热”再添了一把旺火,人气爆棚。博物馆已经成为孩子们学习知识、感受历史的“暑期第二课堂”,也是众多游客喜爱的文化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