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称为“女战神”,妇好究竟有多厉害?
中新网北京8月21日电(记者 上官云)妇好,是一位传奇人物。在新书《中国面孔:文物上中华民族的凝望与记忆》(以下简称《中国面孔》)中,中国国家博物馆图书资料部主任翁淮南也写到了妇好的故事。
妇好究竟是个怎样的人?在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翁淮南表示,她不是“花瓶”,而是兼具王后、将领、祭司三重身份,在当时也算是“知识分子”。
她是个什么样的人?
“女战神”,是不少人对妇好的第一印象。那么,她到底是何许人也?
玉人。图片来源:《中国面孔:文物上中华民族的凝望与记忆》,翁淮南著 在《中国面孔》里,翁淮南介绍了一件文物,“玉人”。从形象上看,玉人细眉大眼、打扮时尚,身着交领长衣,长袖至腕,袖口较窄,衣上饰云纹、目纹。左侧腰部插一宽柄器。
肖像或许并非写实,但仪态显得雍容华贵,比例契合商代“以方为美”的审美范式。他认为,依据考古推测,这件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妇好墓的文物,很可能就是妇好本人。
“妇好是商王武丁的王后。”翁淮南介绍,武丁在位59年,从周边小国娶了六十多位妻子,妇好是其中之一,可能来自彼时的“井方”。
他认为,妇好的婚姻本质是奴隶制背景下的政治联姻,其核心在于扩大统治基础,与后世如汉代“和亲”的妥协性、被动性不同,她是掌握实权的。
此外,翁淮南说,从甲骨文留下的记录可以看到,武丁为妇好占卜记录多达 200 余条,甚至涉及“王梦妇好不惟孽”的梦境,显示她绝非普通配偶。
“妇好墓里有武丁送的一件玉(石)牛,这种情况在古代历史的几百位帝王中,是很少见的。玉(石)牛是商王情感的物化,是王权理性与人性温度在青铜时代的罕见共振。”翁淮南称。
《中国面孔》书封。出版方供图 结合玉人造型和其他文物,翁淮南认为,在当时,妇好应该是个比较时尚的人。
他在《中国面孔》中提到,除玉人外,其墓中还出土了 18 件玉玦,其尺寸与工艺远超平民饰品。腰系玉组佩,形成“环佩叮当”的礼仪美学,被后世周代礼制吸收。
墓中残留的平纹绢等丝织品印痕,证明其服饰采用了高级丝绸,并搭配朱砂等矿物染料制成。食宿也很精致,妇好墓出土的青铜器中,偶方彝(酒器)等独创器型,兼具实用性与艺术性。
是“战神”,还是“祭司”?
虽身为王后,但妇好并不是“花瓶”。
翁淮南说,妇好是商代女性军事统帅,甲骨文记载,她与武丁协同实施巴方伏击战。此外,她带兵伐羌方,“登妇好三千,登旅万乎伐羌”。
妇好墓出土的玉蹀带有使用痕迹,被推测为其射箭时保护手指的实用工具,佐证其亲自参与了军事训练。他在《中国面孔》中写道,即便存在争议,但妇好作为“女战神”的象征意义,仍被学界广泛认可。
另外一方面,妇好属于当时上流社会的精英阶层。翁淮南认为,妇好很有“学问”,能够主持求雨、占卜等祭祀活动,如“贞:妇好燎于父乙”等。
“也就是说,她不光能征善战,还懂祭祀、会占卜,算得上是当时的知识分子。”他说道。
又酷又帅的“插兜少年”
《中国面孔》内文。出版方供图 不只是妇好,在《中国面孔》中,翁淮南还记录了其他许多文物背后的故事。
这本书的写作历程要从几年前说起。他曾走访众多博物馆、文化遗址,拍摄了逾10万张文物上的面孔,平淡、悲伤、自信等各不相同的表情,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有一件四坝人形彩陶罐,造型简直就是一位又酷又帅的少年。”他形容道,少年留短发、打鼻钉,脖子上似系着丝巾,身穿高腰网格长裤裙,双手插兜,放到今天,也是时尚少年。
翁淮南说,这位潇洒自信的少年,来自 4000 年前的河西走廊,文物出土于甘肃省玉门市火烧沟遗址。看到他,人们便会感觉到那种刻在骨子里的文化自信。
图片来源:《中国面孔:文物上中华民族的凝望与记忆》。 “还有秦始皇陵出土的陶俑,身材高大,有一尊文官俑,身长189厘米。”翁淮南解释,从身着战袍的“跪射俑”身上,也能看出秦人的尚武精神。
对于文物,他认为,人们要关注其文化底蕴,而非八卦故事。比如后母戊鼎为什么要用“母”字来命名?因为这意味着血脉传承,国与家通过母亲的血缘关系凝聚在一起。
文物、史料和民俗之中,往往蕴含着很多信息。翁淮南有一个计划,他将继续写作下去,让更多读者了解文物和文物背后的故事。(完)
- 上一页:上任不到一个月 美国疾控中心主任被解职
- 下一页:公募中报密集披露 隐形重仓股揭晓
-
七夕启幕 以爱为约 “920就爱你”首部微短剧《宁波·遇见》正式开机
中国台湾网宁波8月29日讯(记者 郁诚)8月29日,恰逢七夕佳节,“920就爱你”系列微短剧首部作品《宁波·遇见》在甬正式开机。该剧由宁波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指导,宁波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中国台湾网、北京郑云影业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联合出品制作...
-
从“老铁”到“小铁”,这档亲子微综艺何以打动人心?
这个暑假,亲子旅游热度一路攀升,各地知名景区、博物馆、主题乐园中,多了不少举家出游的身影。而在短视频平台,一档名为《小铁环游记》的亲子旅行微综艺悄然出圈——没有夸张的剧情设计,没有刻意制造的亲子冲突,它用最真实的记录、最自然的互动,让...
-
长知识了!原来“觥筹交错”的“觥”长这样
央视网消息:暑期多地迎来文博热。陕西历史博物馆“吉金·中国——中国青铜文明的兴起与繁荣”展览,汇集了全国50多家文博机构的340多件(组)青铜器和相关文物。“吉金”是古人对青铜的雅称。“中国”二字则取自青铜器何尊的铭文“宅兹中国”,意为天下的...
-
一起回顾成都世运会中国队夺金高燃瞬间!
作者:贺劭清 程嘉馨...
-
文化中国行丨从“雨过天青色”品汝窑蕴含的中国传统美学
汝窑,因复杂的烧制工艺和“雨过天青”般的绝美釉色,位居宋代瓷器“五大名窑”之首,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据显著地位。新中国成立后,在一代代研究人员和匠人苦心钻研下,汝窑技艺得以复刻传承,千年名窑风华再现。今天的文化中国行,我们一起来感受汝窑清...
-
文化中国行·焦点访谈丨扎根本土、特色鲜明 这个暑假中小博物馆火爆“出圈”
场馆入口处,观众队伍如约而至,展厅内人头攒动……这样的场景,成为不少博物馆的常态。而这个暑假旅游旺季,为持续升温的“博物馆热”再添了一把旺火,人气爆棚。博物馆已经成为孩子们学习知识、感受历史的“暑期第二课堂”,也是众多游客喜爱的文化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