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借阅”呈“双向奔赴”,AI时代,高校图书馆地位下降了吗
“零借阅”呈“双向奔赴”,AI时代,高校图书馆地位下降了吗|新民教育观察
如今的大学图书馆,再走传统“借阅+流通”的老路,是行不通的。
进入10月,2025级大一新生逐渐适应了象牙塔生活。图书馆将成为他们大学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站”。
近年来,高校图书馆“零借阅”呈现“双向奔赴”——一方面,各图书馆新书“零借阅”占比不断攀升;另一方面,校园里“零借阅”的学生占比也保持高位。
在这个AI时代,知识和信息似乎一键直达,图书馆存在的价值是什么?大学生们还爱不爱去图书馆?借着上海电机学院图书馆历经14个月后“上新”和上海高校图书馆高质量发展论坛的契机,新民晚报记者一探究竟。
拓展“第三空间”阅读内涵
记者走访了上海电机学院改造后的图书馆。在上午10时许,馆内学生不少,大多是利用馆内空间自习。
“上新”后的图书馆每一层都具备独特的功能定位,如四层聚焦语言与信息科技融合,设有特色书区、交流区及隔离式自主学习空间;五层整合跨学科工具书与文献资源,构建从文学艺术到综合类图书的复合阅览环境。
“三、四楼电梯旁都设有静音舱,如果师生在馆内临时有电话、视频会议,或是要朗读,都可以来静音舱。”该校图书馆馆长张慧文介绍,“馆内还设有25间主题研讨室,这些研讨室打破学科壁垒,配备相应技术工具,支持跨学科协作、文化艺术体验与创新实践。”
在张馆长看来,如今的大学图书馆,再走传统“借阅+流通”的老路,是行不通的,“此次改造,我们进一步拓展了图书馆作为‘第三空间’的功能内涵,使图书馆真正成为一个融合学习、研讨、创新、休闲等多功能,充满活力、激发灵感的体验场所。”
改造后的图书馆已试运行了一个月,数据显示,入馆学生人数和书籍借阅量均较改造前有了不小的提升。值得一提的是,上海电机学院图书馆自2023年以来也面向临港新片区的企业和社区居民开放,这一模式受到了新片区居民的欢迎。
图书馆“服务”也要“上AI”
超星集团南京研究院院长王进指出,传统的大学图书馆以“资源服务”为主,难以满足现代科研与教学需求;与此同时,资源利用效率低,科研教学数据离散化,难以支撑个性化知识需求。
张慧文也透露,高校图书馆现在有“四难”:资源通胀但经费不足;传统“采—编—藏—借”流程与科研生命周期脱节;馆员AI素养不足,数据治理缺位;空间利用率不足,对“沉浸式+创客式”学习场景支撑薄弱。
“图书馆亟待突破传统资源仓储模式,向具备知识萃取、智能交互和持续进化的‘认知中枢’转型。”王进告诉记者。
在他看来,图书馆应基于全域学术资源,构建科研智能体,提供科研协同服务,以AI学术追踪能力来说,高校图书馆要对期刊有“智能洞察力”,实时捕捉全球研究热点;同时,对单篇文献要能深度理解,自动梳理逻辑脉络与核心论点;图书馆还要做到能结合期刊对学者的学术轨迹、研究脉络、成果追踪等作分析……
“上新后的图书馆已构建起以AI馆员、智能借还、学科情报等为核心的智慧服务体系,推动图书馆向管理高效、服务精准的现代化知识枢纽转型。”张慧文表示。
馆长喊你来“读书”
今年国庆假期,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馆长程金华教授在“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公众号上向师生发问:AI时代,读书是否还有用?
在他看来,在AI时代,一个不读书或者少读书而只用大模型来获取信息和知识的大学生,只会成为AI的奴隶,因为他/她无法辨别AI所提供信息的真伪,因而会盲从AI的指引;反之,读书越多的人将拥有更高“知商”,越能驾驭AI。
“图书馆为什么还要买书?不得不承认,严肃出版的书籍不再像以前那样可以直接指导当下或者未来的生活。”程金华告诉新民晚报记者,交大图书馆的分析显示:大多数入藏在13年以上的图书不再被借阅;从学科角度看,入藏4年后,所有学科类目的图书借阅率都在迅速衰退,工科、文学类图书的衰退速度最快。
对此,交大的做法是,加强动态监测,优化采购思路并注重分级服务。“书籍也和高校图书馆一样在改变角色,成为师生的‘知识档案库’。AI时代,在交大‘读书’的年轻人,要学会利用大模型去获取信息和知识,也要时常查阅‘知识档案库’以确立自己的‘知识基准’。”
程金华表示,近年来,交大图书馆在支持大学有组织科研、院系发展性评估、支持科技创新转化、人才挖掘与评估等方面作了不少探索——图书馆正与高校其他部门“并肩走”。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新民晚报 郜阳 实习生 张依文
-
花样取暖设备齐上阵,这样的日子怎么过才安全?冷空气持续发力今天,我们迎来秋季最后一个节气——霜降这一时节草木凝霜,万物敛藏随着寒意渐浓秋天“体验卡”即将到期“凉爽模式”向“寒冷模式”切换瑟瑟发抖的“怕冷星”人纷纷拿出自己的“续命”妙招:穿上一层又一层保暖秋裤贴上暖宝宝、打开“小...
-
亮点速览、“干货满满”!这场发布会介绍和解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央视网消息:10月24日上午,中共中央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和解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中央政策研究室主任江金权介绍,全会最重要的成果是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党的二十大确定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
-
增强必胜信心 赢得战略主动——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锚定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新目标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擘画了中国未来五年的发展蓝图,提出了“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宣示了乘势而上、接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坚定决心。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正...
-
牛奶vs豆浆,到底哪个更营养?更适合你?牛奶 vs 豆浆,到底哪个更营养?更合适你?答案和很多人想的不一样清晨的餐桌上,有人离不开一杯牛奶,有人喜欢热腾腾的豆浆。它们看起来都是“健康饮品”,但从营养构成到适合人群,却各有特色。那么,牛奶和豆浆到底谁更营养呢?喝的时候又该选择哪个?...
-
数说中国|从“十四五”成就看“十五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制作:张维革 崔文 张子彧 钟睿 曲振东 孟丽静 周大庆 郑悦 胥晓璇 秦迎 李雪施鳗珂策划:徐金泉 王迎 李真 陈琛...
-
新闻1+1丨“十五五”,承上启下的关键五年10月23日,二十届四中全会公报发布。如何看待“十五五”时期在中长期发展蓝图中的战略定位?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又有哪些新变化?怎样在积极识变、应变、求变中,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新闻1+1》本期节目连线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张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