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年龄增长眼睛也会“闹脾气”,老花眼真的提前了吗
在时光的流转中,明眸承载着生命的故事与憧憬。但随着年龄的增长,眼睛也会“闹脾气”——
老花眼真的提前了吗?
【健·生活】
作为一名眼科医生,我常常与中老年眼疾“打交道”,深知老花眼对人的晚年生活的影响,希望这份眼健康攻略能解答老年人的一些困惑。
老花眼,医学上称为老视,是随着年龄增长,眼内晶状体逐渐硬化、弹性减弱,导致眼睛调节功能下降的正常生理现象。根据专家共识定义,老花眼为当远距离视力进行最佳矫正时,近距离视力的清晰度不足以满足个人需求的生理状态。
这里要明确一个问题,老花眼不是一种眼病,而是一种生理性的自然衰老现象。就像我们的头发会变白,皮肤会出现皱纹一样,眼睛的“调焦系统”也会随着年龄增长而老化。
老花眼的发生与年龄直接相关
我们的眼睛里有一个叫做“晶状体”的透明双凸透镜,它像照相机的镜头一样,可以通过改变厚度来实现看远看近的聚焦。而负责改变晶状体厚度的,是它周围的一圈叫做“睫状肌”的肌肉。当我们看近处时,睫状肌需要持续收缩、紧张,使晶状体变凸,屈光力增强,从而将近距离的物像清晰地聚焦在视网膜上。
老花眼的本质,就是晶状体逐渐硬化、弹性减弱,同时睫状肌的收缩力也随年龄增长而下降。这就导致当我们看近处时,晶状体无法变凸到足够的程度,焦点无法准确落在视网膜上,近处的物体就变得模糊不清。
理论上,所有活到足够年龄的人,都无法避免老花眼。它的发生与遗传、用眼习惯关系不大,主要与年龄直接相关。通常从40~45岁开始出现症状,到52岁时,发病率接近100%。据估计,全球有超过20亿人受到老花眼的影响。
老花眼是生理现象,但有一些因素可能会让症状感觉更明显或出现得更早一些:一是远视眼患者,因为他们本身看近处就需要动用更多的调节力,所以当调节力开始下降时,他们会比同龄的近视者更早、更明显地感受到老花;二是长期从事近距离精细工作的人群,如编辑、程序员、设计师等,由于睫状肌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可能更早出现疲劳症状,对老花的感觉也更敏锐。
为何感觉“花”得更早了?
从严格的生理学上讲,老花眼发生的根本年龄节点并没有显著提前,它依然遵循着大约40岁开始的自然规律。但是,为什么我们普遍感觉身边的人,包括我们自己,“花”得更早、更普遍了呢?这主要源于我们生活方式的改变:
电子产品的过度使用。这是我们感受老花提前的最主要原因。手机、平板、电脑等屏幕充斥在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长时间、高强度地紧盯近距离的电子屏幕,会导致我们的睫状肌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痉挛状态。虽然晶状体的生理年龄还没到“老花”的程度,但睫状肌已经“累趴下了”,调节能力提前透支,从而在三十多岁时就出现了类似老花的视觉疲劳症状,如看近模糊、酸胀、干涩、头痛等。这可以看作是“假性老花”或“视觉疲劳综合征”,但它实实在在地预示着你的眼睛正在提前“报警”。
户外活动时间严重不足。户外广阔的空间能让我们的眼睛得到彻底的放松,睫状肌从持续的紧张中解脱出来。缺乏户外活动,意味着眼睛的“肌肉”得不到休息和锻炼,加速了其功能的减退。
对生活品质要求的提高。过去,人们对视觉质量的要求可能不高,有点模糊将就一下就算了。但现在,我们处于信息爆炸的时代,对阅读的清晰度、舒适度要求更高,稍有不便,就会立刻察觉并寻求解决。
所以,结论是:生理性老花并未显著提前,但数码时代的生活方式,让我们更早地触及并感受到了眼睛调节能力的“天花板”。
老花眼来了,别慌
“老花”了,怎么办?我们并非束手无策。从简单的光学工具到先进的医疗手术,有一系列方案可以帮助人们重获清晰舒适的近视力。选择哪种方式,取决于年龄、视觉需求、眼部健康状况及个人生活风格。
先说传统光学矫正——框架眼镜,这是最经典、最安全的方法。包括:单光老花镜,只用于看近,看远需摘下;双光/三光眼镜,一副镜片上有远、中、近多个光度区,但存在像跳和外观问题;渐进多焦点眼镜,目前主流的选择是,镜片上方用于看远,下方用于看近,中间是连续的过渡区,外观与普通眼镜无异,可以实现无缝视觉切换,但需要一定的适应期。但对于活跃的中青年群体,眼镜确实存在不便,比如忘记携带、影响妆容、运动不便、视觉范围受限等。
除了佩戴眼镜,还有别的方法能矫正老花眼吗?
随着眼科医疗技术的飞速发展,老花眼手术已经成为一种成熟、有效的矫正方式。它旨在通过改变眼睛的屈光状态,创造一种“双眼单视”或“扩展景深”的效果,从而减少对老花镜的依赖。目前主流的老花眼矫正手术主要分为以下几大类:
一是角膜激光手术,分为单眼视和老花激光。单眼视是利用激光将主视眼矫正到最佳远视力,而将非主视眼刻意保留或矫正为-0.50D到-1.50D的轻度近视状态。这样,大脑会自主选择使用主视眼看远,使用非主眼看近,从而实现远、近都清晰的目的。老花激光是一种更先进的多焦点激光切削技术。它通过在角膜上雕刻出多个微小的、同心圆状的阶梯,形成一个“多焦点角膜”。原理类似于渐进多焦点眼镜,让光线进入眼内后,能同时形成远、中、近多个焦点,大脑再选择接收清晰的物像。
二是角膜内透镜植入术。医生用激光在角膜基质层内制作一个微小的口袋,然后植入一个非常薄的、类似“隐形眼镜”的水凝胶透镜。这个透镜可以改变角膜中央的曲率,增强看近的焦点深度。它非常适合早期老花患者,且手术是可逆的。
三是晶状体置换手术,即老花眼白内障手术。这是目前公认的效果最持久、最彻底的解决方法,尤其适合于同时患有白内障或晶状体开始混浊的老花患者。手术方式与白内障手术完全相同,通过微切口超声乳化吸除已经老化、失去弹性的自然晶状体,然后植入一枚多焦点或景深延长型人工晶体。这是一种“一劳永逸”的手术,既解决了老花,也杜绝了未来得白内障的可能。
做手术的话,多大年龄做比较好?
40~55岁,此阶段晶状体还相对透明,无白内障。角膜激光手术是主要选择。医生会通过严格的术前检查,特别是单眼视的试戴,来判断您是否能适应。
55岁以上,此阶段白内障的发病率显著升高。晶状体置换手术(植入多焦点/EDOF人工晶体)通常是最佳选择。它不仅矫正老花,还能一劳永逸地解决白内障问题,是“性价比”和视觉质量最高的方案。
所以,没有一个绝对的“最佳年龄”,关键在于你的眼部条件和需求。早做激光手术可以尽早享受无镜生活,晚做晶体手术则可以一步到位。
但如果有以下情况,必须由专业眼科医生在经过详尽的术前评估后决定:严重的干眼症,激光手术可能会暂时加重干眼症状,需先治疗控制;活动性眼部疾病,如角膜炎、虹膜睫状体炎、严重的青光眼、视网膜病变等;角膜形态异常,如圆锥角膜或圆锥角膜倾向;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可能影响伤口愈合;未控制的全身性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需在病情稳定后方可考虑。
能否让老花眼来得晚一些?
虽然无法阻止衰老,但通过良好的用眼习惯,完全可以延缓症状的出现,减轻不适感。
为此,日常生活要注意:
控制用眼时间和距离:遵循“20-20-20”法则,即每近距离用眼20分钟,就抬头看20英尺(约6米)以外的远处至少20秒。保持至少40厘米的阅读距离。
增加户外活动:每天保证1~2小时的户外时间,让眼睛接触自然光并远眺,是放松睫状肌最有效的方式。
保证充足光照:在光线充足、均匀的环境下阅读,避免在黑暗中看手机。
均衡饮食:多摄入富含维生素A、C、E、叶黄素、玉米黄质的食物,如深绿色蔬菜、黄色水果、鸡蛋等。
戒烟限酒:研究表明,吸烟会加速晶状体的老化。
定期眼科检查:从40岁开始,每年进行一次全面的眼科检查,不仅能了解老花进展,还能及时发现青光眼、黄斑病变等眼病。
有没有训练方式让老花改善呢?
现有研究认为,没有任何一种训练可以逆转晶状体的硬化和睫状肌的生理性衰退。市场上一些声称能“治愈”老花的训练仪器或疗法,大多缺乏科学依据。但是,一些视觉训练可以帮助缓解视疲劳、改善双眼协调能力,从而让你在现有的调节能力下,感觉更舒适、更持久。不妨试试调节灵活度训练,比如交替看远、看近,锻炼睫状肌的收缩和放松能力,以及集合训练,改善双眼向内“对眼”的能力,这些对维持近距离阅读的舒适性非常重要。
需要提醒的是,上述训练需要在视光师或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其目的是“物尽其用”,最大化挖掘眼睛现有的潜能,而非“返老还童”。
最后想说,老花眼,是我们人生旅途中的一个自然路标。它提醒我们,是时候更加关爱和珍惜这扇“心灵的窗户”了。面对老花,无需焦虑,更不必将就。从科学用眼到规范配镜,再到先进的手术矫正,有多种武器可以与之和谐共处。温馨建议,当你感到阅读困难时,务必寻求专业眼科医生的帮助,进行一次全面的眼部检查,共同制定个性化的视觉矫正方案。
(作者:田 磊,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眼科副主任医师)
-
花样取暖设备齐上阵,这样的日子怎么过才安全?冷空气持续发力今天,我们迎来秋季最后一个节气——霜降这一时节草木凝霜,万物敛藏随着寒意渐浓秋天“体验卡”即将到期“凉爽模式”向“寒冷模式”切换瑟瑟发抖的“怕冷星”人纷纷拿出自己的“续命”妙招:穿上一层又一层保暖秋裤贴上暖宝宝、打开“小...
-
亮点速览、“干货满满”!这场发布会介绍和解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央视网消息:10月24日上午,中共中央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和解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中央政策研究室主任江金权介绍,全会最重要的成果是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党的二十大确定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
-
增强必胜信心 赢得战略主动——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锚定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新目标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擘画了中国未来五年的发展蓝图,提出了“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宣示了乘势而上、接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坚定决心。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正...
-
牛奶vs豆浆,到底哪个更营养?更适合你?牛奶 vs 豆浆,到底哪个更营养?更合适你?答案和很多人想的不一样清晨的餐桌上,有人离不开一杯牛奶,有人喜欢热腾腾的豆浆。它们看起来都是“健康饮品”,但从营养构成到适合人群,却各有特色。那么,牛奶和豆浆到底谁更营养呢?喝的时候又该选择哪个?...
-
数说中国|从“十四五”成就看“十五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制作:张维革 崔文 张子彧 钟睿 曲振东 孟丽静 周大庆 郑悦 胥晓璇 秦迎 李雪施鳗珂策划:徐金泉 王迎 李真 陈琛...
-
新闻1+1丨“十五五”,承上启下的关键五年10月23日,二十届四中全会公报发布。如何看待“十五五”时期在中长期发展蓝图中的战略定位?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又有哪些新变化?怎样在积极识变、应变、求变中,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新闻1+1》本期节目连线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张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