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有“社交疲惫”过载的,请及时清理
为了融入集体,每天赶多场社团招新宣讲、硬撑着参加宿舍夜聊到凌晨、被动添加几十位“好友”却记不住名字、手机里未读“红点”成了焦虑的来源……放下手机,内心只剩下空虚和孤独——这是不是你大学社交状态的真实写照?其实,无意义的“泛社交”不是融入,而是在消耗自己。
曾经穿梭于社团、聚会、小组作业和线上点赞之间,仿佛缺席就会被边缘化,这种“泛泛之交”消耗着情绪和精力,带来深深的疲惫感。这不仅是身体的累,更是内心的消耗。我发现很多大学生,甚至大一新生,每天忙着和不同的人打交道,脸上带着微笑,实则身心俱疲,甚至出现了“社交排斥”心理,一听到手机响就烦躁,他们害怕身边人以一些奇怪的理由不接纳自己,所以刻意讨好他人,却往往适得其反。
无论是“i人”还是“e人”,大学生们多少都会有“开学焦虑症”和“社交恐惧症”。他们从以个人生活为核心,骤然转向集体生活时,会担心“个人”与“他人”之间的相处产生矛盾,害怕自己的情感反馈不足而影响友谊的稳定性,偶尔会担心自己有“出言不逊”的状况。
我们为什么会陷入这种“热闹中的孤独”?不是因为无人与你相伴,而是因为在极短的时间内,你的大脑被强行塞入了海量的、未经分类的“陌生人”信息。这些繁杂的信息当中,“有效连接”太少,而“无效信息”太多。
这种现象,可以用人类学中著名的“邓巴数”理论来解释。简单来说就是,大脑的“CPU”和“内存”是有限的,其能维持的稳定社交关系的上限大约是150人。超过150这个数字的部分,我们的大脑就“处理不过来了”,自然感到无力和疲惫。
想象你的大脑是一个社交管理中心,在这里一个人的社会关系可能由以下4个圈层组成:核心层(约5人),你的“核心圈”,例如你的家人和挚友,是你信任的对象,他们会无条件地支持你,是情感支柱和精神慰藉的来源;亲密层(约10人),可以倾诉心事、寻求帮助的好友;好友层(约35人),经常一起玩耍、聊天的伙伴,你能够记住其喜好、基本信息和习惯的对象,交集不多,但是你不会遗忘;浅交层(约100人),多为点头之交,记得名字和背景,但互动不深。
这种“社交疲惫”的出现,是由于没给自己留足够的喘息空间。我们经常习惯了社交的热闹,却忘了有时候需要安静地陪陪“自己”。
进入大二,不少大学生开始觉悟,“清理”社交圈。先给关系贴“标签”,再用“自然降温法”,不再刻意维系这段关系,仅限朋友圈点赞评论,或者任务沟通,最后在我们没有任何联系、互相存在感很低的时候,彻底清理这段社交关系;当社交中出现矛盾或误解,学会主动沟通,不让负面情绪堆积在心里。
有大学生支招,主动给社交圈“断舍离”。第一步是“筛选”,把半年内没聊过天,甚至记不清名字的好友分类备注,再以“清理不常用联系人”为由礼貌删除,没删的也设置了“仅聊天”;第二步是“拒绝”,面对非必要的聚餐、凑数的集体活动,不再说“我尽量”,而是直接讲“抱歉,我想留时间补作业/休息”;第三步是“聚焦”,只保留2个核心社团和3个常约的朋友。
大学社交的本质不是“数量”,而是“适配”。从“广度社交”转向“深度连接”,把时间分配给高质量的社交,与志同道合的同学深入交流,泡图书馆、讨论学术。
这种社交不仅不会让人感到疲惫,还能带来成长和愉悦,反而让自己的社交圈变得更“轻”了。明确自身的社交需求,追求有意义的沟通,并在工作、生活与休息之间设定合理界限,更专注于当下真正重要的事。告别无效热闹后,能在松弛的关系里找到归属感,让社交变成真正滋养自己的事。
通过这样的“清理”,自己的社交圈变得更精简、更优质,“社交疲惫”感大大减轻,也能以更积极的状态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大学生在社交中要学会做减法,找到适合自己的社交节奏,才能在大学时光里既收获真挚的情谊,又实现自我成长。
真正舒服的社交,从来不是“越多越好”,而是留下能让你放松做自己的人。学会接纳“阶段性友伴”,接受“上课搭子”“饭搭子”“图书馆搭子”等存在,这些同样能让你的校园生活更顺畅、更温暖。减少无效社交后,反而有更多精力经营真心的关系,也终于能在开学季里,既适应新节奏,又不丢了自己的节奏。(林洁)
-
花样取暖设备齐上阵,这样的日子怎么过才安全?冷空气持续发力今天,我们迎来秋季最后一个节气——霜降这一时节草木凝霜,万物敛藏随着寒意渐浓秋天“体验卡”即将到期“凉爽模式”向“寒冷模式”切换瑟瑟发抖的“怕冷星”人纷纷拿出自己的“续命”妙招:穿上一层又一层保暖秋裤贴上暖宝宝、打开“小...
-
亮点速览、“干货满满”!这场发布会介绍和解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央视网消息:10月24日上午,中共中央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和解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中央政策研究室主任江金权介绍,全会最重要的成果是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党的二十大确定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
-
增强必胜信心 赢得战略主动——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锚定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新目标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擘画了中国未来五年的发展蓝图,提出了“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宣示了乘势而上、接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坚定决心。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正...
-
牛奶vs豆浆,到底哪个更营养?更适合你?牛奶 vs 豆浆,到底哪个更营养?更合适你?答案和很多人想的不一样清晨的餐桌上,有人离不开一杯牛奶,有人喜欢热腾腾的豆浆。它们看起来都是“健康饮品”,但从营养构成到适合人群,却各有特色。那么,牛奶和豆浆到底谁更营养呢?喝的时候又该选择哪个?...
-
数说中国|从“十四五”成就看“十五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制作:张维革 崔文 张子彧 钟睿 曲振东 孟丽静 周大庆 郑悦 胥晓璇 秦迎 李雪施鳗珂策划:徐金泉 王迎 李真 陈琛...
-
新闻1+1丨“十五五”,承上启下的关键五年10月23日,二十届四中全会公报发布。如何看待“十五五”时期在中长期发展蓝图中的战略定位?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又有哪些新变化?怎样在积极识变、应变、求变中,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新闻1+1》本期节目连线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张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