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亚冬会)小学冰球馆化身亚冬冰壶馆获点赞
中新社哈尔滨2月9日电 题:小学冰球馆化身亚冬冰壶馆获点赞
中新社记者 王妮娜
“冰面非常好,是我们打过的世界级水平的冰面。”9日,哈尔滨亚冬会女子冰壶循环赛首轮比赛过后,中国台北队女子冰壶选手杨格说。
中国冰壶队领队兼教练周妍随国家队征战过冬奥会、世锦赛等顶级世界大赛,她也认为,亚冬会冰壶馆冰面很亮、很漂亮。“制冰水平很高,相信更有利于各支队伍发挥出好水平。”
自2月4日冰壶项目开赛以来,亚冬会冰壶馆这片奶白色的冰面频频被点赞。在本届亚冬会所有场馆中,这座冰壶馆是特殊的一个——由一所小学校的冰球馆改造而成,这也是中国第一座建在小学里的冰球馆。
亚冬会冰壶馆位于哈尔滨市南城第一小学,前身是建于1956年的新华小学。2002年学校成立了女子冰球队,2017年落成冰球馆。2024年3月,基于办赛理念——“绿色、共享、开放、廉洁”——这座场馆被确定为亚冬会冰壶比赛场地,成为距离主媒体中心最远的一个冰上项目场馆,超过了20公里。
从成功申办到开幕,本届亚冬会仅用时580天,筹办时间之短在世界范围内都属罕见,现有场馆为亚冬会顺利筹办提供了可能,冰上项目五个场馆均利用原有场馆及设施升级改造完成。
要达到国际赛事办赛标准,离不开高水平的冰面制作。亚冬会冰壶项目制冰团队负责人杜伟对中新社记者说,去年末制冰团队入场,来自德国和中国的共13名制冰师一起进行冰面改造,他们的团队也曾服务过北京冬奥会冰面制作。
德国制冰师9日在哈尔滨亚冬会冰壶馆内制冰。中新社记者 王妮娜 摄 由冰球馆改造成冰壶馆,这对于制冰团队来说是一项“从未有过的挑战”。杨格等久经沙场的运动员也都觉得“不可思议”,这意味着,从场馆底冰的厚度到冰面温度、场馆湿度都要进行全方面改造。“冰壶对冰质的要求是最高的,投壶后冰壶离手,滑行轨迹不稳定的话,这个比赛就没法打。”杜伟说。
制冰团队先将场地温度降至约零下7℃,浇5厘米厚的底冰,之后再铺设冰漆,经过约两周工期,整个冰场完成制冰。亚冬会前冰壶馆进行了全要素测试赛,验收结果符合国际大赛标准。
冰壶开赛后,制冰团队每天工作15小时以上,每次制冰都要掌握“动态数据”。“我们全程用电子设备监控冰面变化,比如每名观众体温发热量大概是300瓦左右,我们会根据现场人数估算热量,依据场地风量、风速调整制冰,以保证比赛期间冰质稳定,让运动员可以从第一局到第八局,打出的冰壶弧线和运行速度一致。”杜伟说。
在亚冬会筹办中,哈尔滨也着眼于未来,借助亚冬会的举办契机,这座位于小学的体育场馆在灯光照明、音响等方面做了优化,将为更多孩子上冰雪提供平台。
“孩子们一想到以后能在亚冬会场馆里训练特别高兴,都说太带劲了!”场馆负责人刘万富说,南城第一小学已培养出数十名冰球运动员入选国家队,他相信未来还会有更多孩子的“冰雪梦”从这里启航。(完)
-
持续更新!第20届华表奖获奖名单公布中
4月27日,第二十届中国电影华表奖颁奖活动在山东省青岛市举行。获奖名单陆续公布中:第二十届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男演员:张译(《三大队》)第二十届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女演员:惠英红(《我爱你!》)第二十届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电影摄影:蔡涛、廖拟(《无名...
-
文化中国行丨起源于中国风行于世界 春日天空“筝”奇斗艳
风筝,古称“鸢”,起源于中国,风行于世界,有着悠久的历史。2006年,潍坊风筝制作技艺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让我们一起走进风筝工艺中的文化印记↓↓↓日前,一年一度的潍坊国际风筝会落下帷幕。来自全球51个国家和地区的风筝爱好者以天...
-
国产影片活力迸发 大家说最爱这几部
最近几年看过的国产影片里哪些让您觉得很有共鸣、印象深刻?看看大家怎么说↓为观众奉献有时代气息、生活质感、创新探索的优秀国产影片,是中国电影人一直在努力的方向。联合大数据机构,梳理最近十年国产影片的票房前20名,对现实题材影片数量和票房进...
-
“中国电影消费年”启动!超多观影福利手把手教你领
据网络平台数据截至4月17日2025年度大盘票房(含预售)251.38亿元居全球第一今年,你都看了哪些电影?还有一个好消息超多观影福利来了!4月18日国家电影局、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在北京启动“中国电影消费年”跨行业、跨部门联动一系列电影消费惠民活动打出促进消费...
-
何以中国 - 探寻书坊乡的千年文脉
央广网南平4月23日消息(记者罗晓英)在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区这片被誉为“图书之府、建本之乡”的土地上,千年墨香依旧袅袅升腾,建本文化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近日,记者走进建本文化的发源地——建阳区书坊乡,踏上了一场探...
-
AI动态海报|古人读书有多“卷”?先贤的读书攻略请查收!
谈起“读书”,我们会想到什么?是耳熟能详的那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还是凿壁偷光、囊萤映雪等家喻户晓的故事?读书,是修养,更是一种习惯。古往今来,读书文化的种子不停播撒。从竹简芸签到电子屏幕的方寸之间,我们从书中获取了无尽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