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飞锅盖,山东这道菜什么来头?
蛇年新春,山东有口锅被全网盯上。
胖白菜高高竖,大锅盖压不住。
这啥造型?啥吃法啊?

全网都在问:
“山东这口锅里到底装了什么?”
朋友圈、微博、抖音……
山东人在各类社交平台上拼命地“解释”
这不是恶搞图,
确有实“菜”,叫酥锅。

一张巨大的口碑网,
让山东酥锅登上年菜“C位”。
酥锅到底是什么锅?
一向低调的山东酥锅,
在全网搜索下,
不得不闪亮登场,
给全网食客解疑释惑。

酥锅盛行于济南乃至鲁中地区,
是家家户户必备的过年菜。
农历小年前后,
山东人就要打酥锅、炸藕合。
酥锅咕嘟咕嘟的香味一冒出来,
年味就浓了。

传说,酥锅是清朝初年山东颜神镇
一位叫苏小妹的妇女创始,
故菜名为“苏锅”。
又因此菜肴用醋较多,
以肉鱼骨刺酥烂为主要特征,
遂改名为“酥锅菜”。

酥锅又称“北方佛跳墙”。
当地俗话说:
“穷也酥锅,富也酥锅,
没有酥锅,年没法过。”

酥锅在冬天做最好吃,
因为冬天的白菜最好,
天又冷、易起冻。
家家户户会“起锅”,
味道都不差,
方子也千变万化。

除了固定的海带、白菜、豆腐、
鲅鱼、藕、猪蹄,
其余的肉随心意放。
调料有醋、糖、黄酒、高度酱香白酒、
酱油、葱、姜、盐等。

酥锅最重要的是不能放一滴水。
根据各种食材的易熟程度,
一层层铺下去。

最难熟的放底部,其余层层平铺,
中间抹上少量的盐糖,
折叠锅里的材料,
压紧摞满,
满到锅盖都盖不上。

白菜帮子插锅边,
冒出锅沿一大截,
再用菜叶子包裹盖住。
放上大量的酱油、醋。

万事俱备,上火开烹。
急火烧开,文火炖烂。

整个过程5、6个小时左右,
甚至更长。
闷一宿,再放凉,
什么都烂糊了。

按照当地老规矩,
春节期间习惯上不动火,
打一大锅酥菜,
来了客人可以分着盛出数道下酒菜。

藕一盘、海带一盘、
面筋一盘、豆腐一盘,
富裕人家还会把
酥肉、酥鸡、酥鱼单独盛盘。

人们也可以把暂时吃不了的肉、菜
等经过焖制做成酥锅,
延长存放时间,
随吃随取、随取随存。

外乡人乍一尝,
可能很难分辨“酥锅香”里
到底藏了多少种食材。

但山东食客们却熟悉得很:
海带和鲅鱼的鲜香,
猪肉五花三层的肉香,
白菜炖得软烂的浓香,
还有面筋饱浸着汤汁的酱香。

小火慢炖出来的菜香和肉香,
混合成山东酥锅独特的浓香,
让每个闻香之人口角垂涎。

当地商家还推出真空酥锅,
可冷藏保存6个月,
开袋即食,风味尤佳。
酥锅如何DIY?
传统博山酥锅的制作有一整套
非常讲究的流程。

食材按照相应顺序
在锅里层层摆放。

酥锅选材更是相当讲究,
大白菜一定要松散的;
鲅鱼一定要胶东的,肉质紧;
海带要威海的,肉质肥厚;
藕一定是第二节的藕瓜,嫩度正好,
最重要的是干净脆爽;

五花肉门道更多,
一层薄薄的猪皮、一层淡淡的猪油
一层瘦肉,再一层猪油,
最后再一层瘦肉,
这样层层均匀相间的五花肉,
经过烹调后味道最是可口。

五花肉中的肥肉
遇热容易化,入口即融,
而瘦肉部分则久煮不涩……

只有精选原料,
用最传统的做法,
再付出时间、经验,
才能慢慢熬出一锅地道、美味的酥锅。

春节餐桌上,
家家户户自制的酥锅,
其中蕴含的是道地的家乡味儿。
作者:李欣、王采怡、王峰
(中新社微信公众号)
- 上一页:看多!做多!全球资本热捧中国资产
- 下一页:蒙古国国家大呼拉尔主席将访华
-
七夕启幕 以爱为约 “920就爱你”首部微短剧《宁波·遇见》正式开机
中国台湾网宁波8月29日讯(记者 郁诚)8月29日,恰逢七夕佳节,“920就爱你”系列微短剧首部作品《宁波·遇见》在甬正式开机。该剧由宁波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指导,宁波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中国台湾网、北京郑云影业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联合出品制作...
-
从“老铁”到“小铁”,这档亲子微综艺何以打动人心?
这个暑假,亲子旅游热度一路攀升,各地知名景区、博物馆、主题乐园中,多了不少举家出游的身影。而在短视频平台,一档名为《小铁环游记》的亲子旅行微综艺悄然出圈——没有夸张的剧情设计,没有刻意制造的亲子冲突,它用最真实的记录、最自然的互动,让...
-
长知识了!原来“觥筹交错”的“觥”长这样
央视网消息:暑期多地迎来文博热。陕西历史博物馆“吉金·中国——中国青铜文明的兴起与繁荣”展览,汇集了全国50多家文博机构的340多件(组)青铜器和相关文物。“吉金”是古人对青铜的雅称。“中国”二字则取自青铜器何尊的铭文“宅兹中国”,意为天下的...
-
一起回顾成都世运会中国队夺金高燃瞬间!
作者:贺劭清 程嘉馨...
-
文化中国行丨从“雨过天青色”品汝窑蕴含的中国传统美学
汝窑,因复杂的烧制工艺和“雨过天青”般的绝美釉色,位居宋代瓷器“五大名窑”之首,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据显著地位。新中国成立后,在一代代研究人员和匠人苦心钻研下,汝窑技艺得以复刻传承,千年名窑风华再现。今天的文化中国行,我们一起来感受汝窑清...
-
文化中国行·焦点访谈丨扎根本土、特色鲜明 这个暑假中小博物馆火爆“出圈”
场馆入口处,观众队伍如约而至,展厅内人头攒动……这样的场景,成为不少博物馆的常态。而这个暑假旅游旺季,为持续升温的“博物馆热”再添了一把旺火,人气爆棚。博物馆已经成为孩子们学习知识、感受历史的“暑期第二课堂”,也是众多游客喜爱的文化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