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科斯 股票(科斯的交易成本原理(科斯交易成本学习笔记))

时间:2023/12/04 14:38:29 编辑:

欧易app下载

OKEX欧易app下载

欧易交易所app是全球排名第一的虚拟货币交易所。

APP下载   官网注册

1

科斯--199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科斯最重要的研究是1937年发表的《企业的本质》,以及1960年发表的《社会成本的问题》,这两篇文章最主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基于“交易成本大于零”这一假设的经济分析。这两篇文章使得科斯于1991年荣获诺贝尔经济学奖。

科斯的交易成本原理(科斯交易成本学习笔记)

科斯在诺贝尔经济学奖颁奖典礼的演讲中, 提到了一个中国人的名字———斯蒂芬· 琼, 他就是张五常先生。据说 1967 年张五常在芝加哥大学做研究工作时, 有机会与科斯一起讨论交易成本和产权制度问题。一天,他对科斯说, 社会成本 (交易成本) 的关键是合约的约束条件, 科斯闻言拍案而起, 终于有人明白我的理论了!

科斯的交易成本原理(科斯交易成本学习笔记)


科斯在以 「生产的体制结构」为题的获奖演说中曾提到:「我并不想表明它是我一个人的成果。和其他人一样, 奥利弗· 威廉姆森、哈罗德· 戴姆西斯和张五常对这一课题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没有他们和其他许多人的工作, 我怀疑我的著作不会得到人们的认可。」他还说他的经典之作 《社会成本问题》的部分内容 「是我在 20 世纪 60 年代与张五常的几次谈话的结果」。在 1991 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典礼上, 科斯特别邀请了张五常参加。

科斯创立交易成本和产权制度的理论几乎可以与经济学的鼻祖亚当·斯密的 「看不见的手」的原理相媲美, 他对古典经济学的伟大贡献是当之无愧的。然而, 科斯的交易成本理论得到社会承认却经历了相当曲折的过程。从他对古典经济学中有关价格机制的基本假定前提的质疑, 到自己的理论遭人质疑, 再到质疑者自己认错及得到权威的承认, 并最后获得诺贝尔奖, 其间经历了整整 60 年, 跨越了半个多世纪。

2

企业为什么存在?

什么是“交易成本”?

在《企业的性质》这篇论文中,科斯研究了一个根本性的问题——企业为什么会存在?哲学家总是研究这样根本的问题,而我们需要学习的,正是这样的思维方式。如果你经营一家企业,思考过这世界上为什么会有企业,可能就更能理解这世界上为什么会有你这家企业,你就能找到基业长青之道。

科斯的结论很简单:企业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它降低了社会的交易成本。比如日本最优秀的服装设计师,他自己的设计师品牌非常昂贵,但你今天只要花200元去优衣库买个设计师联名款,也可以拥有他设计的服装。比如海南的水果释迦,你只要去水果超市,就可以买到,而不用专程飞去海南。

交易成本,顾名思义,就是“由交易行为带来的成本”,但这其实只是一个最基本的含义。

威廉姆森有一个形象的比喻,交易成本就像物理学中的摩擦力。或者,简单理解,“麻烦”就是交易成本。

想吃饭,要找一个合适的饭馆;想理发,也要找到一家心怡的理发店。无论是购买商品还是服务,交易是两方或多方的事,所以交易的第一件麻烦就是找到交易的对象。然而,可选的交易对象往往有很多,比寻找更麻烦的是比较——可以到现场看,但要承担“磨鞋底成本”;也可以找朋友推荐,要承担“电话费成本”。此外,交易要见面的话还有交通成本,商品要邮寄的话还有物流成本等等。以上都属于第一类交易成本。

第一类交易成本的存在,让“依然能达成的交易”总剩余减少,让“总剩余过小的交易”无法达成。比如,甲有一样商品要出售,心中的底价为10元,而乙对愿意购买该商品,对它的评价是15元。如果双方见面交易的成本是3元,则交易依然能达成,但双方因为交易得到的总剩余只有2元;但如果见面交易的成本是6元,则双方根本不会交易,因为总剩余还不足以弥补交易成本。

首先,单个人和单个人之间的交易,交易成本可能不那么大,但不难想象,如果是很多人和很多人之间的交易,产生的“连接”数是指数增长的,那么总的交易成本将非常大。因此,这些交易成本给了企业存在的空间——通过集中的生产、宣传、交易,一家拥有1000个工人的企业,大大降低了1000个工人分别生产并寻求销售的交易成本,而且细致的分工和生产设备的引进,也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当然,企业的规模也不会趋于无限大,因为企业在组织工人生产时,管理成本也会随着规模的增加而上升,当企业的组织成本上升到跟工人自由交易时的交易成本持平时,企业的规模也就达到了最大。

在企业内部,实际上是用了一种区别于“价格机制”的机制来配置资源——由企业家决定工人的分工和产品的生产——之所以这样,可以理解为,当满足一些特定条件下,企业内配置资源的方式,有着比价格机制更低的成本,即所谓的“制度性成本”。

其次,在上面的例子中,企业的存在降低了交易成本,同时也因为引入了分工和机械设备,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但还有一些企业,单纯通过提供“降低交易成本的服务”存在在市场上,比如推出“美团外卖”等一类软件的公司。他们通过优化点餐体验,降低买卖双方交易成本的方式,辅以推广初期的大规模补贴,以获得较大的市场份额。等到竞争对手的资金难以为继,占有了足够大的市场份额,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对吃饭者和餐厅的“不可替代性”,亦即“议价能力”,可以因此分得双方交易总剩余的一部分——只要这部分剩余不超过它所降低的交易成本。

综上,如果在交易中感到“麻烦”,那往往就是交易成本,而交易成本的存在,给了企业存在的空间。

另外,“合同”也是交易成本。比寻找、比较、交通、物流等交易成本更隐晦一些的,是类似“合同”的一类交易成本。“合同”在这里是一个泛泛的表述,为求简单但也失于准确,更仔细地说,它有两层含义:第一是经过讨价还价,规定交易的执行方式;第二是保证交易的执行效力。

举一个典型的例子来说,比如甲将自己的技术专利出售给乙,这实质上是一个复杂的权力转移——甲可能完全出售自己专利的所有权;或者只允许乙在一段时间内运用自己的专利牟利,之后会收回;或者对专利使用方式作出更细致的界定,等等。那么,为了按照自己的意愿将合同写得足够清楚,双方需要经历一个讨价还价的过程,并可能需要咨询相关专家,一来检查合同的严谨性,二来保证合同与现行法律没有冲突。此外,等到合同签订完毕,如果出现了一方违约,另一方可能动用公安、法院来维护自己的权益。在以上整个过程中,讨价还价、咨询专家、公安、法院,其实跟交易本身并没有直接的关系,但为了保证合同清楚、有效力,也带来了一定的成本,这便是所谓的“合同”交易成本。而如专家、公安、法院等等,也可以理解为因交易成本存在而存在的社会角色。

另一个相似的例子,在房屋交易、二手车交易等市场中,因为交易双方可能存在着“信息不对称”,需要中间方来作品质检验和担保,也会带来交易成本。此外,在股票市场上,投资者需要了解企业的运营情况以做出投资决策,企业财报所蕴含的会计、审计成本,也是交易成本。沿着这个思路考虑下去你会发现,为了保障经济活动中“合同”清晰、有效力,整个社会其实承担了巨大的交易成本。

以上如寻找、比较、交通、物流,合同等交易成本,就好像经济活动中的“摩擦力”,看似无关痛痒,但实际上对经济活动的组织有着深远的影响。

张五常在他的《经济解释》中提到了诸多有关交易成本的内容,但他并不满意“交易成本”这个翻译(英文是Transaction cost),因为他认为交易成本有更广泛和深入的含义。

寻找、比较、交通、物流等交易成本和因为“合同”产生的交易成本——这两类,张五常倾向称其为“交易费用”。在此之外,还有第三类——因为“资源配置机制”产生的交易成本——张五常倾向称其为“制度费用”。

关于“制度费用”,张五常认为,任何一种配置资源的机制,无论是价格机制还是非价格机制,都必然对应着一种“制度费用”,而人们到底会选用哪种机制,取决于在具体的现实条件下,“制度费用”最低的是哪一个。

比如,人们用价格机制来配置生活中大部分商品,但教室中的座位往往采用“谁到得早谁先挑”的非价格机制——因为采用价格机制带来的“制度费用”太高了,超过了其配置结果所增加的收益。企业内部的资源配置,也采用的是非价格机制,因为企业作为一个整体,由企业家来安排生产计划和人员薪酬,“制度费用”也会大大降低。

如果把国家当作一个巨大的企业,在国家内部虽然大部分资源配置还是采用价格机制来完成的,但如政府公务员、公安局、法院、检察院、军队等等,其职务和薪酬往往并没有那么“市场化”,而他们又是维持整个国家内“价格机制”运转的重要角色。所以,从交易成本的角度来看,他们的薪酬可以视为配置其他资源的价格机制的交易成本——这部分薪酬很大比例上来源于税收,所以,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其价格机制的制度费用多少,一定程度上可以体现为税收的多少。

另一方面,除了税收这个显性的表现以外,因为机制不健全、激励不准确或不足,导致的“价值耗散”,也可以理解为一种隐性的“制度费用”。比如中国过去在农村采用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民的干劲儿更足,产量增加,也意味着在那之前的机制导致了大量“本应产出的价值被耗散”,这其实也是“制度费用”。

事实上,如果我们把目光放得更远,回到还严重依靠皇帝及整个官僚系统配置资源的封建时代,因为商业落后,缺少价格机制配置资源,大量本应产出的价值被耗散。而且,封建官僚系统的管理成本随着人口的增加不断上升,为了维持统治,税负越来越严重,直至最终无法维持而走向崩溃、战争与改朝换代。

所以,从理论上讲,如果一个国家的政府越“大”,因为其管理成本是随国家规模呈指数增长的,也就面对着更大的制度费用——体现为更高的税收,以及更多不准确、不足激励导致的价值耗散。但是,如果一个国家能够尽可能全面、深入地引用价格机制,首先,可以大大降低维持整个机制运转的成本(政府只是作为“守夜人”);其次,价格机制可以很大程度上保持激励的准确和充分,减少价值耗散,使得整个国家的总产出提高,让国民能够享受更多的财富。

小结:“交易成本”是个广泛的概念,有多个层面上的体现:

  1. 单次交易中的寻找、比较、交通、物流等成本
  2. 讨价还价、订立合同并保证效力的成本
  3. 维持一种制度运行的成本
  4. 一种制度因为不健全、激励不准确或不足导致的价值耗散

以上,统统都可以理解为交易成本。

事实上,交易成本在最后这一层面上的体现,是其最本质的特征,正如张五常在《经济解释》中指出的:虽然叫“交易成本”,但它并不局限于“交易”和“价格机制”,其本质是一种价值耗散。

沿着这个思路想,购买食物是为了得到维持生命的能量,那么走路、排队结算花的时间等是交易成本,甚至连做饭、吃饭的时间都是交易成本;看网络公开课是为了得到知识,那么如果视频拖沓不如看文章得到干货的速度快,多花的时间也是交易成本。

交易成本无处不在,因为价值的耗散无处不在——对于实现一个目标,所有不与实现目标直接相关的环节都是价值耗散,都是交易成本,这岂不是让人难过?那么,我们如何能尽可能降低交易成本,实现对耗散价值的“打捞”呢?

  1. 首先是“专注”,尽可能省掉不必要的环节,直奔目标而去,所谓的“少做无用功”;
  2. 其次,不要“太专注”,不要忘了抱着一个享受过程的心态,吃饭的时间可能是被耗散的价值,但如果考虑到品位美食的幸福感,它便不是了;
  3. 第三,妥善利用被耗散的价值,比如在网络公开课视频的页面中插入广告,便是平台方在打捞耗散的价值。

张五常说,凡是一个人的世界中不存在的成本,都是交易成本。因为只有一个人的情况下不需要“配置资源”,哪怕是两个人,因为人的欲望无限与资源的差异性,资源便是稀缺的,也就需要配置,这时,不管是通过什么机制,都会有交易成本。理解好了交易成本,也就多了一个看待世界的视角。

3

为什么存在那么多企业?

什么是企业的边界?

那么还有一个问题,既然企业能够降低交易成本,那全世界有一个企业不就行了吗?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企业呢?人类有没有进行过只有一个企业的社会试验呢?有啊,就是计划经济。结果发现不行。不行在哪里呢?科斯提出第二个结论: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企业内部的交易成本会上升,当企业内部的交易成本超过了外部的交易成本,企业的规模就停止扩张了。

扩张和合并,都是企业的本能冲动,但为什么企业合并失败的多,成功的少呢?商学院的课程分析了很多企业文化融合冲突的问题,究其根本原理,还是内部交易成本的上升。我们只看到外部的业务协同效应,只想着做大做强,甚至希望通过合并来建立垄断。但是,内部交易成本的上升,会侵蚀所有合并带来的利益。否则,一路发展下去,岂不是又走向全世界只有一家企业最好?

有了交易成本这个概念,科斯对企业的边界做出了回答,他认为,企业的边界在这里:企业的规模会扩张到这样一个程度,企业内部再组织一个交易所需的成本正好等于通过公开市场交易,或者在另一家企业组织这项交易的成本。

科斯认为,之所以会有企业,是因为一些交易无法通过市场机制完成,或者说,通过市场机制完成的成本很高,这个成本叫交易成本。举个例子,一家汽车制造公司不会自己生产车窗的玻璃,因为很明显他在市场上购买玻璃的成本低于他自己生产的成本。这样的供应商很多,一家倒闭了或者不合作了他还有另一家,不担心自己会买不到车窗玻璃。也就是说,公司不会自己专门组建一个分公司或者部分来专门生产车窗玻璃,那么这里就是这家公司的边界了,他的边界不会把生产车窗玻璃囊括在内。

但是另外一些零部件,例如车身,如果这家公司不生产而是从外面买,他就会面临这样的问题,供应商可能随时提价,因为这东西专业性比较强,本专门为车厂生产的车身,除了这一家其他地方未必买得到,并且交易成本很高,你可能会被这家供应商要挟,会被临时加价,或者修改合同,或者在其他方面对这家供应商让步,因为他觉得他吃定你了。如果你搜寻其他相似的供应商,费时费力,这些都是交易成本。既然这样,企业就不会把发动机,车身等从市场上购买,而是选择自己生产。这里也体现了企业的边界,对于这家企业来说, 发动机,车身在边界内,而车窗玻璃在边界外,其他零部件同理。

这就回答了企业的起源与边界问题,因为有些活动在市场上交易成本太高,所以要自己生产,自己生产,就是公司的意义,也是公司的边界。还是以刚才的汽车制造商为例。如果有一天他发现有的零件本来是从外部购买的,但是后来因为一些原因发现这样交易成本太高,他就会考虑收购这样的企业,或者成立子公司生产这个零件,企业的边界扩张了。这样的例子比较多,典型就是市场上的兼并与收购(Merger and Acquisition)。同样的,如果企业发现获取一个自己生产的零件的交易成本很低,那么企业就可能舍弃自己生产,转而从市场上买,企业的边界收缩了。

科斯的交易成本原理(科斯交易成本学习笔记)


威廉姆森详细分析了交易成本的三个影响因素:


(1)交易的不确定性。这个好理解,如果你要买一个零件,结果经常今年买得到明年买不到,买不到就要搜寻其他厂商,然后重新考察签约等,这些都会增加交易成本。

(2)频率。频率越高交易成本越高,一个零件一年采购一次和一个月采购一次,交易成本必然是不一样的。

(3)资产专用性。如果某项资产只对于特定关系有价值,例如专用设备,那么其专用性就高,资产专用性越高,交易成本也越高。不确定性和频率不一定导致企业把这项交易纳入企业边界,但资产专用性会。就像前面汽车制造商的例子,车身是专用性较高的零件,例如,给雪弗兰用的车身就不能给通用用。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会选择自己生产车身,而不是从外面买。

用交易成本理论可以解释很多问题。

(1) 造还是买?从交易成本的角度,资产专用性越高的零件越应该自己造,越低的零件越应该从外面买。资产专用性低的零件市场上到处都是,购买的交易成本不高,自己生产反而生产成本高。

(2) 为什么要事业部制?现代很多公司为什么要搞事业部制度?以前的单一制度,如果要完成一项任务,各部门信息不通,各自为战,完成一项任务的交易成本很高。但是事业部制下,每个事业部有独立的生产,销售,人力,财务等部门,这时,为了完成一个任务,这些功能性部门之间的交易成本就明显降低了。

(3) 收购还是不收购?企业为什么要收购一些公司,特别是收购一些上游厂商?因为企业发现如果不收购,购买这类零件的交易成本太高,收购了就有个专门的子公司生产这类零件。总体来看收购后的生产成本低于从外面买的交易成本。

即使交易成本理论回答了企业的存在原因与边界问题,但这个视角依然受到许多学者的质疑。

(1) 交易成本理论建立在理性人基础上,认为人只追求效益最大化,只考虑经济因素,其他的因素都不考虑,例如政治因素,人的社会网络。企业收否收购一家公司,有时不是因为交易成本高,不是为了增加利润,而是企业非经济因素。比如,额外增加商誉,掏空公司资产等政治行为,或者为了消除潜在对手,例如Facebook收购WhatsApp等社交软件,收购不是为了增加利润,而是消灭潜在对手。

(2) 交易成本定义不清晰。虽然至今许多人都提出了自己对交易成本的定义,但交易成本始终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因此也不可测量。

(3) 交易成本的作用被夸大。威廉姆森认为节约交易成本就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目的与作用。许多理论的提出者与拥护者都会夸大某一理论的作用,无可厚非。

4

交易成本原理与企业运营

交易成本原理可以解释和指导企业的一切工作。企业的一切工作都可以分为两类:

  1. 第一类,降低内部交易成本的工作。内部交易成本主要是集成和协同,是复杂利益机制和人际关系,集成与协同的背后是交换、妥协、忍让和包容。设计组织架构、经营管理制度、奖惩机制,或者搞组织变革、合伙人制、股权激励,是为了降低内部交易成本。
  2. 第二类,降低外部交易成本的工作。所有的品牌营销工作,都是为了降低外部交易成本。包括STP, 4P,BRAND,CRM。

科斯交易成本定律告诉我们:企业之所以存在,是为了降低社会的交易成本。企业只有保持内部交易成本低于外部交易成本,才有增长潜力,内部交易成本较外部交易成本越低,企业活力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