崤之战(秦晋“崤之战”:抛开过程,只谈“前因”和“后果”)

时间:2024/04/24 22:11:27 编辑:

欧易app下载

OKEX欧易app下载

欧易交易所app是全球排名第一的虚拟货币交易所。

APP下载   官网注册

秦晋“崤之战”是春秋时期的著名战役,许多《左传》的研究学者将其列为“五大战役”之一。众所周知,晋军在这场战役中全歼了秦国军队,并俘虏了秦国三帅,致使秦国此后的三百年里再也无力逐鹿中原。

秦晋“崤之战”:抛开过程,只谈“前因”和“后果”

崤之战地图

《左传》中的记叙,行文结构严谨并且富有戏剧性,向我们展现出了一场十分精彩的战役。秦晋“崤之战”的战役过程,早已为人熟知,因此,笔者不再赘述此战的过程,而是深入分析“崤之战”的“前因”——战前秦、晋两国之间的关系;再分析“崤之战”的“后果”——秦、晋两国战后的国际形势。

如此一来,前因后果加上过程,就可以让我们更加全面地了解“崤之战”这一经典战役。

战前两国关系

想要分析战争的原因,就要先分析战前的形势。

秦、晋两国发生“崤之战”的原因,与晋文公、晋襄公、秦穆公三位君主的思想和行为,都有密不可分的关系。笔者认为,应该先从秦穆公护送晋国公子重耳回国继位谈起。

秦晋“崤之战”:抛开过程,只谈“前因”和“后果”

《东周列国·春秋篇》秦穆公剧照

秦国位置相对偏远,处在中原之西。可想而知,如果秦穆公想要东进中原,就必须要先克服地理位置不利的因素,所以,他把目光放在了东边的晋国身上。

秦穆公先是与齐国一同协助晋国公子夷吾回国继位,即晋惠公;然后在晋惠公去世之后,又扶持公子重耳回国继位,即晋文公,还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重耳。

由此可见,秦穆公这是在“赌博”,他把重注押在了晋国身上。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秦穆公这一系列的举动,无非是想用婚姻这种关系来控制晋国君主,再借晋国君主之手来影响和控制晋国的内部政权,为自己逐鹿中原的计划铺路。然而,天不遂人愿,接下来发生的两件事,使秦穆公的美梦化为了泡影。

秦晋“崤之战”:抛开过程,只谈“前因”和“后果”

《东周列国·春秋篇》晋惠公剧照

首先是“子带之乱”——晋文公协助周天子平乱,护驾有功,得到天子的封赏赐邑。其实,那个时候秦穆公也想去协助天子,并借此机会把自己的势力拓展到中原,但是,他没有想到,竟然被晋文公抢在了前面。不过这件事情还不至于让秦、晋两国之间的关系恶化,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在这之后两国还携手出征讨伐了鄀国。然而,“城濮之战”后,情势就开始发生改变了。

晋文公在城濮大败楚军,又在“践土会盟”中被推选为盟主,俨然成为了中原的霸主。在分析秦穆公一系列的行动之后,就可以看出,此时的秦穆公已经感到了晋文公对他的威胁。因为,他虽派兵参与了“城濮之战”,但是却没有去参与“践土会盟”,可见他心中有一股怨气难以平息,他不想看到晋文公称霸,而自己却连边都没沾到。

秦晋“崤之战”:抛开过程,只谈“前因”和“后果”

《东周列国·春秋篇》晋文公剧照

在这之后,晋国出兵郑国,并约同秦国一起围郑。那么,两国明明已经心生间隙,却又为何相约围郑?

笔者认为,围郑是晋国主导的,晋文公想和秦穆公维持良好关系。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与强国秦国交好的行为能对晋国国内的贵族有所牵制,并借此达到巩固政权的目的。当然,秦国也是乐于出兵的。因为,秦穆公身为是晋文公的岳父,眼看着晋国如日中天,当然也盘算着从晋国身上捞点好处。因此,两国一拍即合,相约出兵围郑。

在围郑的过程中,出现了烛之武这个关键人物。笔者认为,烛之武仅凭一番说辞就退了秦师,究其原因,只不过是他暗合了秦穆公的心意。笔者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一、郑国仅仅是个弹丸小国,而攻占郑国并非是秦穆公出兵的最终目的,这只不过是他进军中原的第一步。如果秦国帮助晋国,成功攻占郑国,好处都让晋国拿走,那秦穆公岂不是又白白忙活一场?所以,与其被动地等待晋国的回报,不如自己动手,这样才更加保险。

二、面对烛之武的游说,秦穆公既可以“借坡下驴”,还能把退兵的责任推给郑国。与此同时,秦穆公的退兵降低了晋国攻郑的成功几率,为他独吞郑国创造了条件,此乃一箭双雕之策。

三、蹇叔未对此表示异议。相比后来秦师袭击郑国前“蹇叔哭师”来看,蹇叔也认同退兵这个事情。因此,他与秦穆公其实早已有了退兵的默契,烛之武的游说只不过是推波助澜而已。

可见,秦、晋两国各自心怀鬼胎,所谓的“秦晋之好”只不过是建立在利益之上的假象罢了。

秦晋“崤之战”:抛开过程,只谈“前因”和“后果”

《东周列国·春秋篇》百里奚与蹇叔剧照

秦国退兵后,狐偃建议晋文公乘机攻击秦军,可是晋文公没有同意。笔者认为,此时晋国没有任何借口和理由对秦国开战,而且晋文公还要依赖秦穆公的力量来制衡国内的权臣。所以,“秦晋围郑”更像是秦、晋两国彼此之间的试探,而秦国单独出兵郑国才是秦晋之间爆发“崤之战”的主要原因。

战争爆发的这一年,对秦、晋两国而言都是关键的节点。对秦国来说,由秦穆公一手扶持的晋文公去世,想借由晋文公入主中原的计划已经没有了希望,又得重新盘算;对晋国来说,晋襄公刚刚即位,对国内局势无法完全掌控,权臣们自然会借这个机会铲除深埋在晋国政权内的秦国势力。

秦晋“崤之战”:抛开过程,只谈“前因”和“后果”

《东周列国·春秋篇》秦穆公剧照

秦穆公朝思暮想的机会终于来临,郑国杞子通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这个逐鹿中原的机会,秦穆公怎么能不把握?他早已视郑国为进军中原的桥头堡,所以,这次是非打不可的。了解这之后历史的人都知道,秦穆公在袭击郑国七年之后就去世了,而在这期间再也没有更好的时机了,由此可见,秦穆公选择此时攻击郑国是合情合理的。

秦军想要出兵郑国,必须要经过崤山隘道,可此地偏偏处在晋国的南方边境,这便给晋国突击提供了有利条件,不仅如此,秦国此次出兵的时间正值晋国国丧,这也给晋国出兵提供了正当理由。秦晋“崤之战”一触即发,而战争的过程我们也已知道了。

秦晋“崤之战”:抛开过程,只谈“前因”和“后果”

《东周列国·春秋篇》晋文公剧照

战后两国形势

我们可以把“崤之战”的大败视为秦穆公咎由自取,其赌博似的袭郑后被晋国击败,以致争霸中原的愿望始终没有实现。反观晋襄公,虽然他赢得了此次战役的胜利,但是他在国内的境况还远不如秦穆公,他被贵族架空,国君之名形同虚设。这样的战争结果在春秋时期是相当罕见的。

此战之后,秦、晋两国虽征战不断,但在许多战役中皆点到为止,由此可见,这些小型战役只不过是走走形式,秦国是有心无力,晋国是有力无心。与此同时,秦、晋两国之间的互相牵制,使楚国趁机壮大了实力,导致后来“晋楚争霸”局面的形成。

秦晋“崤之战”:抛开过程,只谈“前因”和“后果”

《东周列国·春秋篇》晋文公剧照

从晋国的形势来看,晋文公称霸中原,其子晋襄公虽然在权力转移之际出现了危机,但是仍然维持了中原的霸权,并击败了东进的秦穆公,此后百余年间,晋国一直领导中原各国联合对抗楚国。

从秦国的形势来看,秦穆公虽然受制于晋国,无缘在中原称雄,并且在他死后,秦国几乎完全退出了中原的纷争。然而,祸兮福所倚,秦国有了时间和精力,去进行权力整合和改革活动,并且专注于西方的拓展和经营,可以说,这为后来秦国一统六国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至于郑国,因为烛之武等人的机智,使原本面临亡国危机的郑国得以化险为夷。“崤之战”后,郑国又归附晋国。但是,我们都知道,弱国向来是没有外交可言的,郑国只能随着国际形势,不断地调整策略,不仅要避免秦国的威胁,还要摇摆在晋、楚两国之间,成为春秋时期的“墙头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