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衣戴帽(怀庆民俗之——穿衣戴帽)

时间:2024/04/24 23:07:46 编辑: 浏览量:

穿衣戴帽

在古怀庆府地区,自古以来,民风淳朴。饮食有节,居业有常,穿衣有制,举止有度。穿衣戴帽约定俗成,遵从成规,忌讳穿着花里胡哨。

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古怀庆府农村,男人一般上身穿对襟或大襟衣服,下身穿大腰裤,有的外罩长衫。女人一般上身穿大襟衣服,下身穿大腰裤,并用布带子扎住裤腿。大襟衣服,也叫偏襟衣服。大腰裤,又叫大裆裤。这就是那时男女所常穿的装束。大腰裤,立裆大,裤腿宽,无裤鼻,无裤袋,前无开口,裤腰是用四五寸宽的白布缝上去的。男的穿大腰裤,除了冬天穿的棉裤需要裤带外,春夏秋三季所穿的夹裤、单裤,很多人根本不系裤腰带,只是把裤腰一掩一缏,然后直接掖在裤子里。男女所穿衣服所用布料,基本上都是自家织的土布。男人所穿衣服颜色,大多漂染成灰色、蓝色或黑色,非常单调,其他颜色很少。女人所穿的衣服多是自家织的花布。

20世纪50年代后期,男人一般已不再穿大衫,女人所穿裤子,也不再扎裤腿了。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现了松紧带裤子和小腰裤,大腰裤逐渐淡出直至绝迹。大腰裤虽然难看,但也是咱们的传统“国服”,被老祖宗们穿了几百年。现在除了拍戏、演电影时需要做做道具外,大腰裤已难见踪影。

松紧带裤子就是在裤腰上缝进一根能伸能缩的松紧带,不需要再束裤带了,简便适用。小腰裤是相对于大腰裤而言的,又称制服裤。腰上缝有裤鼻子,方便人们系腰带。另,小腰裤男式是前开口,女式是侧开口,男女裤子两侧都各有一个口袋,以方便装东西。其布料不再仅仅用土布,也采用机织的质地更好的如华达呢、织贡呢、斜纹布等品牌布料。但颜色还以灰、蓝、黑为主。

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期间,还有两个时段,人们的穿衣是极具特色的。

一是“文化大革命”期间,因毛泽东主席的“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的诗句被人们狂热推崇,于是那时年轻人都把穿一身不带领章的草绿色军装,作为一种时尚,穿在身上很是自豪,走在路上很是拉风。那时城镇年轻人流行的装扮是剪短发、着军装、戴军帽、穿军鞋、系腰带、捧语录等,还要背着印有“为人民服务”字样的挎包,胸前别着毛主席像章。年轻人爱穿绿军装的习惯一直延续了很多年。

二是20世纪70年代初,农村人时兴穿用化肥袋改做的裤子。当时,我国进口日本产的尿素化肥,其袋子是用尼龙线织成的,既柔软

又结实,有人别出心裁,就把尿素袋子拆开漂洗染色后做成裤子穿,一般两条袋子就可以做一条裤子。但因白色的尿素袋子经过漂染才变

成蓝色、灰色或黑色的,可洗过几水之后会掉色,日本产、尿素等字样还隐约可见,穿在身上就形成了一道别具特色的风景线,也成了笑

料。后来还有人编了“日本产尿素,做成尼龙裤,前面是日本,后面是尿素”的顺口溜来戏谑这奇特的穿着。但那时谁若能穿上用尿素袋子做成的裤子,肯定在当地还是有点地位、有点脸气的人,一般的百姓想穿也是穿不上的。

后来男式上衣的样式也逐渐向中山装、军干服、呢子服转变。

改革开放后一段时期,喇叭裤是一种所向披靡的时尚,城镇年轻人多模仿港台服饰,穿花衬衣、喇叭裤。后又流行穿直筒裤、牛仔裤、健美裤等。

进入21世纪,随着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风靡一时的绿军服、中山装、呢子服、喇叭裤等服饰,已被西装、夹克、运动服、休闲服、冲锋衣、羽绒服等多种多样的新潮服装所取代。女式服装,更是百花齐放,种类繁多。裙装、旗袍、紧身衣裤、牛仔系列、休闲服装、运动服装,应有尽有。这些男女新潮服装,款式新颖,颜色靓丽,质量越来越好,档次也越来越高。

另外人们戴帽子,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有身份的人戴礼帽的较多,穷人多戴毡帽。20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村人们多戴样式普通的帽子,颜色多为蓝色、灰色或黑色,还有一种冬天戴的带有护耳的棉帽子,俗称“火车头帽”。在城镇,成年人戴鸭舌帽的较多。“文化大革命”期间,人们对军帽情有独钟,都以有顶军帽而自豪。

现今戴帽子的人不太多,戴帽子的大多为老年人,所戴帽子也多为旅行帽、礼帽、鸭舌帽、遮阳帽、毛线帽等。年轻人、中年人所戴帽子多为长帽檐的棒球帽。

怀庆民俗之——穿衣戴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