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教育不能重技巧轻素养

2025年08月30日 来源: 点击:

开学季即将到来,每到这个时候,古筝教室里的新生摸底课上总有相似的怅然:有人能炫技般弹出艺考高难度曲目,却弹不好《渔舟唱晚》这样的初级曲目;熟悉D调音阶,却在转调练习中频频卡壳;面对乐谱上的节奏变化,需要老师逐拍示范;按滑音是否准确,他们难以辨别。当“速成艺考”的学生带着薄弱的基本功走进大学,开学季的课堂,成了“质检场”,而美育本该有的育人本质,正被“捷径思维”悄悄侵蚀。

艺术教育培养懂得用艺术表达自我、理解世界的人

古筝演奏中,“转调”是基础技能,如同语言学习中的语法规则。但在艺考突击培训里,这成了可以绕开的“盲区”。有学生坦言:“老师,我只要弹好考试那首D调曲子就行,转调这辈子可能都用不上。”很多艺考培训让学生对着考试曲目反复打磨指法,而不重视基础乐理、视唱练耳。最终不过是把学生训练成“指尖机器”——手指形成了肌肉记忆,大脑却不懂旋律为何起伏。

进入高校后,问题迅速暴露:弹《高山流水》时,技法看似娴熟,却奏不出山水相依的意境;让他们视奏一首简单新曲,部分学生指尖却僵在琴弦上,像突然忘了母语的人。

更值得警惕的是,不少学生选择艺术专业,直言是因为“文化课太差,艺考分数低好过”。这种把艺术当“退路”的心态,不仅拉低了高等教育的专业培养质量,更埋下了可怕的隐患——这些学生中不少将成为艺术教师,若他们自身带着“重技巧轻素养”的“捷径思维”,未来的美育课堂只会更功利、更浮躁。

艺术教育的本质,是让学生在日复一日的练习中学会专注,在理解作品时懂得共情,在表达中找到自我。正如音乐教育家所言:“艺术教育不是培养艺术家,而是培养懂得用艺术表达自我、理解世界的人。”

艺术的精进没有真正的捷径

艺考功利化的蔓延,是多重社会认知偏差共同挖下的“陷阱”。在家长的计算器里,艺术是“低分上名校”的划算投资;在部分高中的升学率报表上,艺考生人数是亮眼的“办学成果展示”;而培训机构则靠着“速成神话”,把艺术学习的严肃性碾成了可以售卖的“焦虑解药”。这些因素叠加,让部分艺术教育偏离了“以美育人”轨道。

但艺术的精进没有真正的捷径。古筝的“摇指”技巧,需要每天数小时对着琴弦练习,直到指尖能控制每根弦的音色均匀如呼吸;欲奏出《梅花三弄》泛音中的“凌寒”之境,当解魏晋风骨之韧。齐白石曾告诫弟子:“学我者生,似我者死。”艺术的生命力,在于对技法的超越,对精神的传承。短期突击能模仿技法的“形”,却触不到艺术的“魂”。

最让我心痛的,是功利化对某些学生的伤害。去年,一位学生母亲拿出厚厚的考级证书,叹气说:“为了这些,孩子练琴练到哭,现在上了大学,古筝蒙着布放在角落,再也没碰过。”我们本应让艺术成为孩子一生的精神滋养,却让它变成了一段痛苦的记忆。

回归美育初心,需要全社会重建认知:艺术不是升学的“敲门砖”,而是人格的“净化器”;学习艺术不是为了走捷径,而是在识谱时学会严谨,在练琴时懂得坚持,在表达时找到自信。

对艺术的热爱,比任何证书都珍贵

改变艺术教育的功利化倾向,需多方合力进行系统性重塑。

高校要守住专业教育的底线,师范院校更要扛牢“育人者先受教”的责任。2024年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艺术类高考招生改革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求“强化音乐基础素养考核”,全国多所高校近年深化基础学科改革,将乐理、视唱练耳等课程列为器乐专业必修课,考核结果与学分直接挂钩,这种“筑基”思路值得推广。作为师范院校教师,我们在课程中特别加入“教学模拟”环节:让学生以“小老师”身份,用通俗语言给同学讲解转调原理,在指导他人练基本功的过程中,他们逐渐明白“自己没吃透的知识,永远教不会别人”。我还摸索出“每日十分钟碎片训练法”:让学生课下跟钢琴或者借助其他工具练音阶听辨并录音回听,这种时时练基础的习惯,比突击训练更扎实。

基础教育要打破“重表演、重比赛、轻普及”的误区。2023年教育部《全国义务教育艺术学习质量监测报告》显示,艺术课程开足开齐的学校,学生参与“艺考速成”的比例显著低于同类学校。这印证了一个朴素的道理:当每个孩子都能在音乐课上唱准旋律、表达心情,艺术就不会被当成“退路”,而是生活的一部分。

艺考评价体系改革要成为“指挥棒”。江苏、浙江已率先响应教育部改革要求:江苏省2025年音乐统考中,乐理笔试与视奏占比从15%提升至 30%;浙江省新增“音乐听辨与分析”板块,考查调式、和声等综合能力。这种改革直指“瘸腿训练”的弊端。

作为教育者,我们需要用“园丁心态”等待成长。艺术学习像种树,根系在地下扎得越深,地上的枝叶越能经风耐雨。我曾有个学生,入学时连基本手型都控制不稳,急得哭着说“可能不适合学琴”。我们从识谱开始补,三年后,她不仅能流畅弹奏《茉莉芬芳》,更在省级教学技能比赛中获奖。她说:“以前总想快点学会曲子,现在才明白,慢慢练、慢慢悟,才能弹出自己的味道。”这种对艺术的热爱,比任何证书都珍贵。

在人工智能已能精准复刻古筝指法、流畅演奏乐曲的今天,我们培养学生,更应跳出“技术复刻”窠臼。学生需要的,是在技法练习中沉淀对生活的观察、对情感的感知,让指尖的按滑不仅是音准的控制,更是喜怒哀乐的传递。唯有如此,当他们拨动琴弦时,流淌的才是带有生命温度的旋律,这正是人类艺术与机器演奏最本质的区别,也是美育在智能时代不可替代的价值所在。

(作者:郎娟娟,系广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

相关文章
  • 无门槛的室内“微运动”,轻松改变静态生活 - 科学减重一起来
    无门槛的室内“微运动”,轻松改变静态生活 - 科学减重一起来

    工作连轴转、家务琐事缠身……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人们总抱怨没时间运动。久坐除了带来腰背酸痛,还有不断增长的体重。其实,无需大段的时间、专门的场地,巧妙利用日常生活中的碎片时间,在家中或办公室里的方寸之地,大家就能通过一些简单的动作,...

  • 历史的回响|铭记血与火铸就的深情
    历史的回响|铭记血与火铸就的深情

    视频:历史的回响|铭记血与火铸就的深情来源:新华社格伦·本尼达,是一名美国飞虎队队员;在湖北监利,有一个以“飞虎队”命名的村庄。抗日战争期间,一段不寻常的经历,将这名美国青年和中国村民的命运紧紧连在了一起。据统计,飞虎队援华作战期间,...

  • 第一视点丨基层冷暖放心上
    第一视点丨基层冷暖放心上

    视频:第一视点丨基层冷暖放心上来源:中国蓝新闻基层,是改革发展的主战场,也是服务群众的最前沿。2004年12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曾在瑞安飞云镇召开过一场10多名乡镇书记、镇长参加的座谈会。就在这次会议上,他向全省提出了“执政重在基层...

  • 习近平推动“上海精神”焕发时代光彩
    习近平推动“上海精神”焕发时代光彩

    “今年将举办上海合作组织天津峰会,我期待在天津同各成员国领导人会面,共商上海合作组织发展大计。”2025年上海合作组织峰会将于8月31日至9月1日在天津举行。这是“上合组织大家庭”时隔7年再度聚首中国,也是上合组织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一届峰会。习近平...

  • 这款“喂猪菜”火了?快来解锁它的营养价值→
    这款“喂猪菜”火了?快来解锁它的营养价值→

    央广网北京8月28日消息(记者 郑洁怡)近期,有关“四川人爱吃的红薯叶被称作是蔬菜皇后”“国内2元1斤的红薯叶在美国卖到300元/斤”的话题引发网友讨论。据了解,在我国农村地区,红薯叶也被称为“喂猪菜”,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这种常被当作饲料的蔬菜突然“封...

  • 身体长息肉不要忽视 一文了解应对方法
    身体长息肉不要忽视 一文了解应对方法

    体检报告上有时会出现息肉、囊肿、增生、结节等字眼毕竟是身体内长了一些“多余”的东西心中难免忐忑需要做手术吗?会癌变吗?快一起来看看吧~身体里的息肉不重视,可能会癌变息肉是人体某个正常结构上赘生的一块“肉”。大多数息肉是良性的,但部分息...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