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江口“坝首第一村”:移民十数载 离乡变安居
中新网湖北丹江口10月24日电 题:丹江口“坝首第一村”:移民十数载 离乡变安居
作者 张倩龙 闵希
自丹江口水库出发,沿公路行驶不久,便可抵达湖北省丹江口市三官殿街道蔡湾村。放眼望去,民居白墙灰瓦鳞次栉比,不远处蔬菜大棚错落有致,一幅幅田园新景映入眼帘。
这个距丹江口大坝仅500米的“坝首第一村”,曾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最后一批移民离岸村落。
10月22日,俯瞰蔡湾村,房屋鳞次栉比,错落有致。(无人机照片)张倩龙 摄 14年前,为配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数十万民众挥别故土,迁往他乡。蔡湾村也迎来一批集中安置移民。他们中许多人曾是库区渔民,因水位上涨、家园淹没,自此踏上异地安置之路。
59岁的董德斌曾靠打鱼为生,如今“洗脚上岸”,成为一名护水员。他驾驶着由旧渔船改装的清漂船,在丹江口库区缓缓巡航,打捞零星浮渣。
起初刚禁渔时,董德斌心里直发愁,不知如何维持生计。后来政府为他安排了护水员工作,现在每月有稳定收入。“我们对这一方水有感情,决心守护好它。”董德斌坦言。
为帮助丹江口库区发展,实现南北两利,受水区北京、天津对水源地丹江口库区的对口协作机制建立,帮助豫、鄂、陕三省开展干部交流、人才培养、产业转型。
在北京的帮扶下,蔡湾村把曾经的荒田盘活,建成南水北调数字设施农业科技示范园。走进园内,智慧大棚保持恒温恒湿,蔬菜泡在“温泉”里。园区通过土地流转、大棚承包、合作社分红等方式,帮助村民增收致富。蔡湾村干部张光伟称,村民既能就近务工,也能获得土地流转收益,解决就业的同时也盘活了资源。
10月22日,蔡湾村“幸福食堂”内,村民正在就餐。张倩龙 摄 刚过晌午,村民何树兰从蔬菜大棚务工结束,准备去村内的“幸福食堂”吃午饭。“村内60岁以上的老人都能去吃饭,变化真的很大。”她指着不远处的蔬菜大棚说,老年人也能去大棚里干活,日子现在越过越红火。
食堂对面的“积分兑换超市”,几位村内老人正手持“积分存折”兑换日用品。村里设立志愿服务积分制,村民参与巡库、清洁、调解等公益活动可获得积分,用于兑换物品或到幸福食堂就餐。村民董海燕说:“卫生打扫好也有分,能换不少日用品。”
村民谢金娥谈起搬迁后的生活,脸上露出喜悦:“现在生活条件好,人也宽心了。”
10月22日,蔡湾村村民正在交谈。张倩龙 摄 昔日的移民安置点,走过一条从“离乡”到“安居”的蜕变之路。张光伟表示,下一步将继续推动产业升级,丰富村民文化生活,带动增收致富。同时积极守水护水,确保一库清水永续北送。
蔡湾村的故事,正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数以万计移民的缩影——他们舍小家、顾大家,挥别故土,寻得安身立命的新天地。(完)
-
吉林大学,太宝藏了吧!白山巍巍,松水汤汤。在北国春城长春,屹立着一所与共和国共同成长的高等学府。她历经近八十载风雨洗礼,谱写出一部服务国需、励志图强的奋斗史。走进她,你会听见历史的回响,触摸创新的脉搏,更能与无数心怀热望的同行者相遇。她便是始建于1946年,东北...
-
2025全国秋冬进程:华北“跑步”入冬 你那儿秋天“缩水”了吗?中国天气网讯 “前天短袖、昨天薄外套、今天羽绒服……”这个画面或许是今年秋冬天不少人经历的“换季快闪”的真实写照。华北秋季“闪现”、“跑步”入冬,江南则秋老虎不退、入秋姗姗来迟,最近我国多地季节转换节奏不同寻常。中国天气网推出2025年秋冬...
-
人这一辈子,一定要去一趟南昌看“微笑天使”!“江豚吹浪立,沙鸟得鱼闲。”晚清词人薛时雨曾在《临江仙·大风雨过马当山》中以此描写“江豚吐水”的生动场景图为南昌“江豚湾”,母豚与幼豚结伴出游。 余会功 摄江豚是我国长江流域目前唯一的水生哺乳动物有“水中大熊猫”之称头部浑圆、体型流畅、嘴...
-
中东部大部地区降水稀少 明起冷空气影响北方局地降温8℃以上中国天气网讯 今天(10月24日)中东部大部地区降水稀少,青藏高原东部还将有明显雨雪,四川、陕西等地阴雨在线。明天开始,又将有一股冷空气影响北方,华北、东北、黄淮等地将有4℃至6℃降温,局地降幅可达8℃以上,北方最高气温会在波动中维持偏低状态。青藏...
-
徐州推出“公安护航+”20项措施为城市发展注入强劲“公安动能”10月24日,江苏省徐州市公安局召开新闻发布会,推出《服务保障高质量发展“公安护航+”20项措施》。该措施涵盖产业转型升级、护企助企安商、文旅市场繁荣、中心城市建设、普惠便捷服务、民生福祉关切共6个方面,更好地统筹发展和安全,切实把公安职能优势...
-
不必谈拉尼娜而色变!超前的冷和拉尼娜 与冷冬并没有必然联系很多人觉得今年北方的秋季很短,主要是因为秋雨多,秋高气爽的日子少,而且冷得提前,冬季进程快速推进,华北多地秋季长度只有1个月左右。像河北石家庄,今年9月中旬入秋,10月中旬入冬,再加上时不时下雨,秋季只有一个月出头的时间,秋高气爽的体验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