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金融理财收益(打破“旱涝保收” 银行理财首提破净免管理费)

时间:2023/08/26 15:08:43 编辑: 浏览量:

本报记者 慈玉鹏 北京报道

一直为投资者所诟病、被戏称为“基金亏钱、基金公司赚钱”的资管产品传统收费模式,正面临挑战。

《中国经营报》记者注意到,招银理财近日发售的一款权益类公募产品推出创新规定——“累计净值低于1元不收取管理费”,打破传统的公募基金行业收费模式。

业内人士表示,招银理财此次推出收费与盈亏直接挂钩的公募基金产品,有助于增强产品吸引力,亦是市场激烈竞争的反映。

记者同时了解到,自2022年9月国办提出“鼓励证券、基金、担保等机构进一步降低服务收费”后,2023年已有超过30只基金产品降低管理费率,以债基和货基为主。目前,公募基金降费让利是大势所趋。

管理费与业绩挂钩

前述招银理财所售产品,全名为“招卓价值精选权益类理财计划”。中国理财网资料显示,上述产品运作模式为开放式净值型,投资性质为权益类,风险评级为PR5(高风险),期限类型为T+0产品。

根据产品说明书,“招卓价值精选权益类理财计划”80%—95%的资金投资于权益资产,其余资金主要投资于固定收益资产。根据产品风险收益特征,选取:中证高股息(930838.CSI)×45%+港股通高股息(930914.CSI)×45%+上证国债指数(000012.SH)×10%作为该产品的业绩比较基准。

值得注意的是,该产品说明书显示,“如本产品当日累计净值低于1.00元(不含)时,管理人将从下一自然日起暂停收取固定投资管理费。直至产品累计净值高于1.00元(含)后,管理人恢复收取理财计划固定投资管理费,固定投资管理费率1.5%/年。同时,托管人对本理财计划收取托管费,托管费率0.08%/年。”

记者采访了解到,一般而言,股票型基金的管理费是每年1.5%,托管费是每年0.25%。可见,该产品上述两项费用均低于常见水平。

一位股份制银行人士告诉记者,“该资管收费模式与以往行业规定有所不同。该模式有助于增强资管产品的吸引力。同时,此举也是市场激烈竞争的反映。近年来,资本市场波动加剧,部分理财产品净值波动较大,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后续或有产品跟进。”

冠苕咨询创始人、金融理财专家周毅钦告诉记者,破净免管理费的做法,一方面反映了招银理财对自己投资水平的自信,对投资经理的考核与市场表现直接挂钩;另一方面,也把管理人的收入跟投资者的利益做了深度捆绑。

周毅钦告诉记者,招银理财的做法和近年来公募基金被投资者反复诟病的“基金亏钱、基金公司赚钱”现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此举不仅是理财公司的首创,同时也将给公募基金行业的传统收费模式带来一定影响。此前,理财公司比较多的措施是阶段性降费。

但他同时表示,这样的创举或暂时不会成为主流,招银理财能在行业内打响第一枪,是基于其海量的资管规模。特别是有固收类产品“打底”,在机构管理费收入上已经有充分的“安全垫”,让其有底气在理财行业传统弱项的权益类产品上做一些突破性举措。目前,能够模仿、复制和推广的理财公司在行业内并不多,大规模推广更是困难重重。

降费趋势显现

记者采访了解到,基金产品在销售过程中主要有固定管理费、外托管费、销售服务费、交易费,即“四费”。

据天相投顾统计,截至2023年3月31日,共151家公募基金管理人披露了2022年年报,公募基金产品合计亏损14547.80亿元,为近3年同期数据中首次出现亏损。虽然2022年股票市场震荡下跌,但是上述“四费”仍维持历史高位,更较2021年这一历史高点出现小幅增长,创出历史新高度。其中,2022年全年基金公司管理费收入总计达到1442.43亿元,比2021年的1418.19亿元增长1.71%。但与2021年、2020年50%以上的增速相比,2022年管理费的增速明显下降。

当然,基金公司不能得到账面上的全部管理费收入,银行、第三方基金销售公司等基金销售渠道亦要分一杯羹。根据天相投顾数据统计,2022年纳入统计的173家基金公司旗下9136只基金,共向销售机构支付客户维护费(即“尾随佣金”)413.98亿元,比2021年全年的407.95亿元有所上涨。

记者注意到,2017年,股债市场不佳,多家公募基金公司曾下调管理费率;2019年年底,6家基金公司获准发行首批浮动管理费基金。所谓浮动管理费基金,是指基金管理人收取的管理费与业绩表现直接挂钩的基金,可以打破固定管理费“旱涝保收”的模式,实现管理人和投资者利益捆绑。

据记者了解,从模式上看,彼时浮动管理费基金主要分为两类:一是“支点式”上下浮动管理费基金,即基金管理人实际收取的报酬(管理费)与基金的业绩表现直接挂钩,当基金业绩表现高于业绩比较基准时,管理费向上浮动;当基金业绩表现低于业绩比较基准时,管理费率向下浮动。二是提取“业绩报酬”浮动管理费基金,即基金管理人收取固定管理费的基础上,当基金的业绩超越预先设定的基准时,按照超额收益的一定比例收取附加管理费。

2022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降低市场主体制度性交易成本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到,鼓励证券、基金、担保等机构进一步降低服务收费,推动金融基础设施合理降低交易、托管、登记、清算等费用。据记者不完全统计,2022年有近20只采取固定费率的公募基金产品降费。

中信证券研报显示,自《意见》出台以来,市场始终存在基金降费预期,但后续未有明文出台调降范围、模式以及降费幅度。从市场主体主动行为看,2023年以来已有超过30只基金产品降低管理费率,以债基和货基为主,例如工银瑞信添颐债券基金下调管理费率、托管费率以及B类的销售服务费。此外,包括华安双债添利、汇添富年年利、中海纯债、国寿安保尊享以及安信保利等均降低了自身管理费。从长期发展趋势看,基金费率缓慢下降是必然趋势,反馈于基金净值有助于向投资者让利,但最终仍将取决于市场化竞争结果。

上述股份制银行人士告诉记者,此前在市场行情波动较大的情况下,容易出现基民不挣钱,但管理费照收的情况,一度引发热议,这也是目前管理费调整的原因之一。而管理费调降只是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基金管理能力建设,为投资者提供有竞争力和相对稳定的收益。未来,基金资管类采取浮动费率,根据收益变化及不同风险产品类型,采取差异化费率可能较为普遍。

国联证券分析师朱人木表示,一直以来,多重因素使得国内公募基金费率整体高于美国,我国资管行业降费让利是长期趋势,代销行业竞争加剧、被动指数型和ETF基金规模扩张,以及头部机构市场占比上升等因素,均会使得公募基金费率逐渐下行。

华宝证券分析师张青认为,公募基金降费让利是大势所趋,以投资者为中心是行业长久策略。首先,在净值化转型的大趋势下,公募基金、银行理财和转型后的券商资管,在费率模式上可相互借鉴,最终让利于投资者;其次,降费的根本目的是通过降低基金运作成本,提高投资者收益,最终是为了优化投资者体验,同时倒逼管理人提升研究服务价值,以及倒逼销售机构完善以客户为中心的综合服务能力;最后,降费对于FOF(基金中基金)、公募投顾等组合配置模式的成本控制也大有助益,能够更好与个人养老金政策相对应,给公募基金创造提供养老金融服务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