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戏一人生 探访“中国古代戏曲声腔的活化石”广昌孟戏

时间:2023/08/24 11:23:21 编辑: 浏览量:

中新网抚州8月18日电 (熊锦阳)“筑得东海平平哪,东海平平,东海万丈惊人,万丈惊人,大家的要用心,工完日,早回程,齐着力,莫留停,莫留停......”在江西省抚州市广昌县姚西村莲文化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广昌孟戏”代表性传承人曾国林唱着孟戏经典剧目《长城记》。高腔演唱,一唱众和,伴随着鼓、锣、钹等打击乐器的伴奏,一幕古代劳动人民艰辛修筑长城的场景跃然台上。

一戏一人生 探访“中国古代戏曲声腔的活化石”广昌孟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广昌孟戏代表性传承人曾国林正在表演。熊锦阳摄  “我14岁就开始学习孟戏,师从曾德祺、曾贵云、曾正文三位老艺人。那时条件差,大家学孟戏完全是因为喜欢,而师傅教导我们也从不收一分钱,正是这些老师傅们的无私与坚守,才让孟戏的魅力和韵味传承至今。”据曾国林介绍,广昌孟戏约起源于明万历年间,是一种以孟姜女哭长城为题材的戏曲,流行于广昌县境内,至今已传承演出500余年,其唱腔是明代四大声腔之首的海盐腔遗响,被誉为“中国古代戏曲声腔的活化石”。

广昌孟戏属曲牌体,多在后句的下半句帮腔,有“杂白混唱”的特点。其戏剧无论语音语调,都融入了江西广昌地区的方言,曲调会由于演唱者的声调、掌握程度有细微的变化,形成具有广昌地方色彩的旋律,从而使曲调与环境结合的浑然天成,表现出只有广昌地区所拥有的独特的审美意蕴。

“学孟戏是一个很苦的过程,从入行开始,最基础的基本功就要练两年以上,每天雷打不动。而且每一出戏,每一句词,都得反复推敲,只有真正融入角色之中才能掌握好语调感情。最开始我们80人学戏,仅仅一个月,留下的就只剩37人。”曾国林告诉记者,孟戏是唱腔的艺术,“咿”“嗏”这种语气词作为衬词在剧本中大量存在,而剧中的人物性格、剧情推进都得通过唱词语气来表现,再结合上广昌地方方言俚语,使孟戏的唱腔更加丰满的同时,也使戏曲与观众之间的审美产生一种熟悉的美感,让观众更容易被带入到故事情景中,跟随主人公完成一次身临其境的艺术体验。

曾国林今年61岁,但在孟戏的舞台上他已经演出了47年,“我在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内还会继续表演广昌孟戏,这一演可真就演了一辈子。”曾国林打趣道。记者在见到曾国林时,他正在舞台旁的化妆室,身着戏服,上着妆容,嘴里还在反复哼着唱词,琢磨着剧中人的情感。

一戏一人生 探访“中国古代戏曲声腔的活化石”广昌孟戏演员正在台上表演广昌孟戏经典剧目《三将军议事》。熊锦阳摄  “孟戏的传承发展十分曲折。”据曾国林介绍,因为历史原因,广昌孟戏的表演曾一度断绝,曾出现几十年无人演出,无人看戏的“空档期”,演艺队伍面临严重老化、青黄不接、后继无人等问题。直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广昌孟戏少年班正式成立,“我们招收了男女学员各18名,经过多年的专业培养,为广昌孟戏传承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不仅老一辈,现在很多孩子也非常喜欢孟戏。”曾国林对此十分高兴,“只有一代又一代的人真心喜欢孟戏,孟戏才能真正地传承发扬。”2018年起,孟戏走进了广昌中学,而曾国林则成了孟戏特色文化课堂的指导老师,“每周我都会和孟戏班负责老师一起为孩子们上课,已经教学了5年。目前很多孩子都可以独当一面,表演孟戏中的一些选段了,这也让我看到了孟戏在新时代的新未来。”

“如今,广昌孟戏在上级相关部门的帮扶下,已经走出广昌、走向全国,多次参加省、市、县里的重要演出活动。”曾国林说,“我将继续把广昌孟戏这一文化瑰宝传承下去,让广昌孟戏这‘中国古代戏曲声腔的活化石’成为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的文化印记。”(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