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作业“AI味儿”变浓了?怎么管?
最近,DeepSeek火爆出圈,人工智能热度再上新高。在高校,学生们利用AI工具辅助论文写作的情况越发普遍,相比翻阅厚重的书籍资料或利用互联网搜索引擎查找资料,借助AI工具让论文撰写方便了很多。
但在调查中,记者发现,一些大学生对AI工具产生了依赖,不当使用呈上升趋势。
高校学生用AI写论文或作业
学术不端行为频发
如今,AI工具兴起,成为不少大学生完成报告、论文的“神器”。在某高校,一位老师直接将利用AI工具生成的作文全部判了零分。
据第三方数据机构对3000多名高校师生的问卷结果显示,近六成高校师生每天或者每周多次使用生成式AI。而大学生在使用生成式AI时,有近三成主要用于写论文或作业。
采访中,一些学生也坦言,在写报告或论文时,会直接复制粘贴AI生成的内容。
“有时候时间比较赶,AI做出来后就直接粘上去了。”
“AI可以很快帮我生成,一大块思考过程就省下来了。自主思考时,就会有点畏难情绪。”
一些高校教师和专家告诉记者,除了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直接生成文本应付论文和作业外,少数学生还有利用AI伪造研究数据、进行实验图片编辑、替代自主设计等不当或学术不端行为。
浙江大学教育学院黄亚婷团队从2024年初开始,分三次对国内大学生使用AI工具的情况进行了调研,调研对象包括20多所高校的3800多名本科生和4200多名硕博群体。
调研发现:目前学生不当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行为的确存在,且比例不低,也有部分学生表示“习惯于借助AI完成任务”,对AI产生了依赖。
黄亚婷表示,AI的不正当使用背后有两种原因:一方面是学生对学术规范、学术伦理的了解还没有很深入;另一方面就是,故意主动的抄袭。
高校纷纷“立规矩”
明确AI工具允许使用范围
AI可以是赋能工具、是学习的帮手,但绝不能成为偷懒工具,更不能成为大学生的“枪手”。近期,复旦大学等不少高校纷纷出台AI工具使用规范。
■ 复旦大学:明确允许和禁止使用AI工具的范围
前不久,复旦大学发布《复旦大学关于在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中使用AI工具的规定(试行)》,明确列出AI工具的使用范围——
禁止使用AI工具的范围,包括研究设计与数据分析、原始数据收集、结果图片与重要插图创作、论文撰写、答辩与检查、涉密内容等六个方面涉及原创性、创新性以及本科教育重点考察的内容。
允许使用的范围,包括文献检索、代码调试和统计分析等辅助性工作,但要求经过学生的审核和指导教师的同意,确保AI生成内容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如果出现严重违规者,论文成绩将被认定不合格,影响学生取得学位。
■ 天津大学:要求论文中智能生成比例不超40%
天津科技大学去年发布《关于2024年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查重和AIGC检测的通知》,要求对所有本科生的毕业论文进行智能生成内容检测。要求学生论文中智能生成内容比例原则上不超过40%。在2025年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工作中,依旧延续这一要求。
据了解,目前,北京邮电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华北电力大学、湖北大学、福州大学、南京工业大学等不少高校,都在试行或出台相关规定或办法,对学生借助AI进行论文写作的行为进行规范。
以技术治理技术
多方发力研究AI论文反识别检测
如何避免AI在大学生学习中的滥用,反识别技术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工具。以技术治理技术,国内多个研究团队都在推动AI生成内容反识别技术的发展。
目前,学术剽窃等不端行为已不是简单的搬运,一些论文查重系统也已经落后于时代。据了解,目前国内还有多个团队正在从不同方向发力,进行AI论文反识别的检测研究。专家表示,随着AI技术的迭代和更新,反识别技术也要加速更新,才能持续对学术造假起到震慑作用。
采访中,一些学生和专家也提醒,AI工具是根据它捕获的海量信息进行的智能分析,但这些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可能存在缺陷,从而得出错误的结论。
专家:要完善评价体系,强化师生的AI素养
专家表示,除了技术手段外,规范AI工具在学术领域中的使用,还应该从完善评价体系、提升AI素养等多方面组合发力。“我们要去优化改革评价机制,思考什么能力会被AI取代,那考核评价应该更多地去看重高阶能力。”
堵不如疏,专家看来,强化师生的AI素养也非常重要。不久前出台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专门提出,要制定完善师生数字素养标准,深化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近两年,众多高校都把人工智能作为通识必修课,不断推动师生AI素养的提升。
记者在采访中还发现,不少高校学生的朋友圈和社交平台都收到过此类推送,如“偷偷学AI发SCI”“一站式满足硕博生个性化需求”等充满诱惑力的广告。专家表示,除学校外,监管机构和平台经营者也应警惕以“AI代写论文”等为噱头的恶意营销和欺诈活动,从严治理。
-
第二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生态环境法典编纂迈出“关键步”
新华鲜报丨第二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生态环境法典编纂迈出“关键步”新华社北京4月27日电(记者杨维汉、罗沙)法律制度如何让天更蓝、水更绿、土更净?各界高度关注的生态环境法典编纂迈出“关键一步”,法典草案27日提请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
-
看图学习丨牢牢掌握人工智能发展和治理主动权 总书记这样强调
“人工智能作为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深刻改变人类生产生活方式。”4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加强人工智能发展和监管进行第二十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讲解和讨论后发表重要讲话。面对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快速演进的新形势...
-
核电开闸!国常会核准10台新机组,拉动超2000亿投资,新项目花落谁家?
2025年国内核电项目审批首次开闸。据新闻联播4月27日消息,当天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核准浙江三门三期工程等核电项目。会议强调,发展核电必须确保安全万无一失,要压实参建单位和业主单位主体责任,按照全球最高安全标准建设和运营核电机组,持续加强...
-
交流互鉴 科技赋能!第四届全球媒体创新论坛在山东曲阜举行
4月25日,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与山东省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第四届全球媒体创新论坛在山东曲阜举行。本届论坛以“交流互鉴 科技赋能——变革发展中的文明力量”为主题,共有来自95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组织和媒体机构、中外智库、跨国企业等各领域代表约300人,...
-
上海地铁遭起重机侵入,原因公布
2024年12月22日在上海市沪嘉高速-嘉闵高架联络线新建工程施工2标项目内上海绿地建筑钢结构有限公司进行匝道小箱梁吊装作业过程中一台履带起重机主臂倒伏侵入轨道交通11号线区间导致运营的轨道交通11号线一列车车头局部受损并紧急制停事故未造成人员伤亡直接...
-
新华社权威快报|生态环境法典草案亮相
生态环境法典草案4月27日提请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首次审议。草案分为5编,包括总则编、污染防治编、生态保护编、绿色低碳发展编、法律责任和附则编,共1188条。编纂生态环境法典,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法治建设部署。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