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国专家学者论中欧未来:应合作激发全球活力
中新网长春3月23日电 (记者 郭佳)中国式现代化与中欧合作发展国际论坛22日在吉林长春举行,数十位中欧专家学者与会。今年是中国欧盟建交50周年,多位与会者认为,中欧应合作激发全球活力。
论坛现场。 郭佳 摄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民族发展研究所所长程旭坤回顾中欧关系的演进历程时说,中欧在制度差异与利益博弈中,探索出一条消除分歧、共生共荣的路径。未来,中欧需以平衡智慧妥善化解分歧,比如强化经贸争端协商框架,通过本地化生产规避贸易壁垒,化解贸易摩擦;中方可通过在欧洲建立关键原材料加工合资企业,满足欧盟“去风险”诉求;针对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对中欧企业构成的双重挤压,中欧共同维护多边规则。
德国中欧医疗健康产业专家米福聚焦于欧洲与中国企业如何应对去全球化的挑战。他提出,无论是欧洲企业还是中国企业,要想进入对方市场,都应积极推动人才、研发、品牌、供应链和信息技术系统本地化,这是目前降低经营风险最好的办法之一。
辽宁大学国际经济政治学院院长刘文革表示,中欧已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利益交融格局,若强行“去风险”可能造成更大风险。中欧合作应扩大双向市场开放,尤其在高技术、绿色产业领域消除壁垒。
“我们应该聚焦把蛋糕做大,而不是去分现有的一点点蛋糕。”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国际发展合作部主任于佳认为,中欧可尝试在非洲等全球南方国家开展多边合作,发挥各自优势使更多人受益,这个意义是更大的。
德国知名经济学家沃尔弗拉姆·埃尔斯纳也持类似观点。他说,在逆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在全球南方国家开创的国际发展合作新模式,表明中国已成为再全球化的引擎。
该论坛由吉林大学主办,吉林大学经济学院、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吉林大学中国国有经济研究中心承办。论坛还就中国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理论、经济转型与经济运行一般规律,中欧合作推动全球南方发展之道等开展研讨。(完)
-
第二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生态环境法典编纂迈出“关键步”
新华鲜报丨第二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生态环境法典编纂迈出“关键步”新华社北京4月27日电(记者杨维汉、罗沙)法律制度如何让天更蓝、水更绿、土更净?各界高度关注的生态环境法典编纂迈出“关键一步”,法典草案27日提请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
-
看图学习丨牢牢掌握人工智能发展和治理主动权 总书记这样强调
“人工智能作为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深刻改变人类生产生活方式。”4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加强人工智能发展和监管进行第二十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讲解和讨论后发表重要讲话。面对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快速演进的新形势...
-
核电开闸!国常会核准10台新机组,拉动超2000亿投资,新项目花落谁家?
2025年国内核电项目审批首次开闸。据新闻联播4月27日消息,当天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核准浙江三门三期工程等核电项目。会议强调,发展核电必须确保安全万无一失,要压实参建单位和业主单位主体责任,按照全球最高安全标准建设和运营核电机组,持续加强...
-
交流互鉴 科技赋能!第四届全球媒体创新论坛在山东曲阜举行
4月25日,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与山东省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第四届全球媒体创新论坛在山东曲阜举行。本届论坛以“交流互鉴 科技赋能——变革发展中的文明力量”为主题,共有来自95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组织和媒体机构、中外智库、跨国企业等各领域代表约300人,...
-
上海地铁遭起重机侵入,原因公布
2024年12月22日在上海市沪嘉高速-嘉闵高架联络线新建工程施工2标项目内上海绿地建筑钢结构有限公司进行匝道小箱梁吊装作业过程中一台履带起重机主臂倒伏侵入轨道交通11号线区间导致运营的轨道交通11号线一列车车头局部受损并紧急制停事故未造成人员伤亡直接...
-
新华社权威快报|生态环境法典草案亮相
生态环境法典草案4月27日提请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首次审议。草案分为5编,包括总则编、污染防治编、生态保护编、绿色低碳发展编、法律责任和附则编,共1188条。编纂生态环境法典,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法治建设部署。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