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跳为何会乱了节奏?专家:心跳是精妙绝伦的电生理系统在运作
中新网上海7月16日电 (记者 陈静)最近,华语乐坛知名歌手在演唱会中自曝确诊心脏疾病,每日需药物控制。“心跳乱了节奏,梦也不自由”牵动不少歌迷的心。“心跳乱了节奏”在医学上被称为心律失常,就是心脏的起搏传导系统出现异常,导致心跳过快、过慢或完全无序。当下,心律失常困扰不少民众。
“心脏的跳动看似简单,实则是一套精妙绝伦的电生理系统在运作。”上海市胸科医院心功能科主任黄婧娟16日对记者解释,窦房结作为“天然起搏器”,每分钟发出60次-100次电信号,依次激活心房、房室结、心室,最终形成规律的心跳。这个过程如同交响乐团的精准协作,任何环节出错可能引发心律失常。
根据2024年中国心律失常诊疗数据,中国每年有超1100万人次因心律失常住院,其中房性心律失常(房颤、房性早搏、房性心动过速等)占比过半,且呈现年轻化趋势。“这种疾病的危害远超想象。”黄婧娟指出,严重室性心律失常(如室速、室颤)可导致心脏骤停,黄金抢救时间仅4分钟-6分钟;长期房颤会使脑卒中风险增加5倍,心力衰竭风险增加3倍。而反复发作的心悸、黑矇可能引发焦虑抑郁,形成恶性循环。
据悉,房颤或早搏等心律失常,常需服用β受体阻滞剂、胺碘酮等药物,但药物治疗仅能控制症状,无法根治疾病。发生心律失常的原因是什么?对此,这位专家直言,心律失常的成因复杂,包括先天性因素和生活习惯影响,主要包括:心脏结构异常、代谢紊乱、生活方式以及遗传因素。
据悉,冠心病、心肌病、瓣膜病等疾病破坏了心脏传导系统,引起心律失常;甲亢患者甲状腺激素过量可引发房颤,低钾血症可能诱发早搏、室速等心律失常。熬夜、过量饮酒、长期精神压力也会干扰自主神经功能,导致早搏频发。此外,对于布鲁加达综合征等遗传性心律失常,基因突变是罪魁祸首。
黄婧娟表示,生理性心律失常(如:运动后窦性心动过速)通常无需治疗,而病理性心律失常必须尽早干预。判断的关键在于症状是否伴随器质性病变。这需要专业医生结合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心脏超声等检查综合评估。
传统观念中,心律失常似乎是老年人的“专利”,但近年来,心内科门诊却涌现出越来越多年轻的面孔。2024年《中国心血管病健康与疾病报告》显示,20岁-40岁人群心律失常发病率较2010年上升37%,其中30岁-35岁群体增幅最为显著,其中不乏学生、白领和年轻创业者。对此,专家认为,这一趋势背后,是现代生活方式对心脏健康的悄然侵蚀。
年轻人熬夜追剧、打游戏、加班已成为常态,但心脏却为此付出沉重代价。睡眠不足会打乱自主神经平衡,使交感神经长期处于兴奋状态,导致心肌细胞电活动不稳定。职场竞争、学业压力、经济负担,让年轻人长期处于“高压锅”状态。压力激素的持续分泌,会引发炎症反应,损伤心肌细胞,增加心律失常风险。
此外,在黄婧娟看来,吸烟、酗酒、过度饮用咖啡因饮料,这些看似“提神”的行为,实则在透支心脏健康。尼古丁会刺激交感神经,使心率加快;酒精会干扰心肌细胞代谢,引发电活动异常;而咖啡因则可能诱发室性早搏。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运动过度或缺乏都可能引发心律失常。部分年轻人追求“极限运动”,如马拉松、铁人三项,但未经系统训练的高强度运动,会使心肌需氧量激增,若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可能引发恶性心律失常。久坐不动、缺乏运动,又会导致心肺功能下降,心脏储备能力减弱,增加心律失常风险。
据悉,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心律失常的治疗已从既往单纯药物控制迈向多元化精准治疗。导管消融术、器械植入都是有效方法。对于房颤且脑卒中高风险患者,黄婧娟表示,“房颤消融+左心耳封堵”联合手术既能恢复正常心律,又能防止血栓形成,预防脑卒中。针对反复房颤消融效果不佳的患者,“房室结消融+希浦系统生理性起搏”联合手术,有效控制患者心跳频率,最大限度保护心脏正常功能。(完)
-
高质量发展看中国丨岸绿景美生态优 汾河两岸披锦绣
央广网太原7月17日消息(记者张晋鹏 温雅慧)作为黄河的第二大支流,如今太原汾河已是碧水清波两岸葱茏,从曾经“雨季过洪水、旱季没流水、平时是污水”的窘境,到如今成为城市的绿色“会客厅”,向到访的人们讲述着生态之变带来的生活之美。盛夏时节,已经...
-
2025强基计划再升级!@高考生 报考千万别错过这个环节
这几天,强基计划试点高校陆续进入校考阶段。强基计划,是教育部从2020年起实行的一项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目前在我国39所“双一流”高校试点,主要面向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哲学、古文字学、生物育种等基础学科和国家重大战略领域相关专业招...
-
让患者有更多用药选择 抗肿瘤等领域新药研发再提速
国家药监局药品审评中心日前最新发布2024年《中国新药注册临床试验进展年度报告》,从临床试验登记总体情况、各药物类型临床试验实施和质量控制等方面进行汇总分析。去年我国药物临床试验登记达4900项《报告》显示,2024年我国药物临床试验登记与信息公示平...
-
体重管理就只看体重?
随着“体重管理年”活动的推进,越来越多人将体重管理付诸实践。近日,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wenjuan.com),对1338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68.4%的受访者进行体重管理是为了保持身材,改善体态形象,64.4%的受访者是想预防慢性疾病,减轻疾病...
-
从小胖到大,问题出在哪
从小胖到大,问题出在哪|科普时间肥胖症是以体内脂肪聚积过多为主要症状的营养障碍性疾病。儿童时期的肥胖,可能影响孩子一生的健康。近年来,我国儿童超重肥胖率总体呈上升趋势。去年暑假期间,一对体形肥胖的夫妻领着他们的孩子小明走进了我们的诊室...
-
考生报志愿注意!2025新增本科专业有哪些?一文了解→
随着各地高考成绩发布,广大考生陆续进入志愿填报阶段。今年4月,教育部发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5年)》,包含93个专业类、845种专业,增列29种新专业,进一步强化专业设置对国家战略急需和高质量发展需求的快速响应。新专业有哪些?又有哪些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