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心脏日:守护心脏健康,分秒必争

2025年10月03日 来源: 点击:

央广网北京9月29日消息(记者 郑洁怡)每年的9月29日是世界心脏日,心血管疾病长期以来是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全球每年有超过650万人因为心脏病过早离世,在中国,心血管疾病患病人数约为3.3亿,且每5例死亡中就有2例死于心血管疾病,高居我国居民死亡原因首位,为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疾病负担。

然而,80%的心血管疾病都可以通过科学的预防和管理来避免。心血管疾病并不是突发的孤立事件,而会沿着一条有迹可循的发展路径逐步演进。从高危因素的日积月累,到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与破裂,再到心肌梗死等急性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再进展至心力衰竭,这条被称为“心血管事件链”的过程环环相扣,每一个环节都可能成为健康的关键转折点。今天是第26个世界心脏日,主题是“不要错过每一次心跳”,在这场与时间的赛跑中,守护心脏健康,分秒必争,每一步都至关重要。

第一大关口:斑块形成悄无声息,早期筛查、及早干预是关键

高危因素的日积月累导致斑块形成是整个心血管事件链的起点,也是极为隐匿而关键的一个环节。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也就是俗称的“坏胆固醇”,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致病性危险因素。在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交感神经过度激活等危险因素的作用下,血管内皮细胞受损,血液中的LDL-C就会趁机在血管内皮堆积,导致斑块逐渐形成。同时交感神经过度激活还会导致血管内压力增加,进一步加速斑块的形成。

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葛均波教授指出:“预防永远是心血管疾病的第一道防线。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吸烟、肥胖等均是斑块形成的高危因素,我们必须主动出击,通过生活方式的改善,并控制好血脂、血压和血糖水平,从源头阻断斑块的形成。同时高危人群也应定期体检,可以通过颈动脉超声筛查等方式早期识别斑块,及早干预来稳定甚至逆转斑块。”

有研究显示,越早对斑块进行干预,就越容易逆转,而LDL‐C的降幅越大,斑块逆转效果越明显,因此一旦检查发现斑块,就应遵医嘱规范使用他汀、胆固醇吸收抑制剂等药物进行降脂治疗,延缓斑块的发生发展。

第二大关口:长期降脂抗栓、降低交感,预防心梗突发

如果说斑块是心血管事件链这条“赛道”上的隐匿路障,斑块的破裂就是突如其来的险情。斑块形成后,一些易损斑块在血流的冲击下容易破裂,甚至自然破裂,血小板在斑块破裂处聚集,会形成完全或不完全阻塞性血栓。与此同时,交感神经过度激活会导致心率增快、血压上升和心肌收缩力加强,加速斑块的破裂和血栓的形成。一旦血栓将冠状动脉完全堵死,心肌就会因缺血缺氧快速坏死,引发心肌梗死。

一旦发生心梗,应当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前往就近有心梗救治条件的医院。如果能在发病后的120分钟内开通梗死血管,可大大降低患者病死率和致残率;心梗患者也可尽快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减少闭塞性血栓形成的风险,为抢救争取时间。

而心梗的治疗也并非“一劳永逸”。首次发生心梗的患者在1年内有约20%的几率会再次发生心梗、卒中或心血管病死亡,且心梗患者如果再次发生心梗,1年内死亡率会升高超25倍。

葛均波院士提醒:“心梗抢救成功并不是心血管健康管理的终点,而是长期管理的起点。心梗后患者应当遵医嘱持续进行降脂和抗栓治疗,并抑制交感神经过度激活,降低心率、血压和心脏负荷,这样才能有效减少斑块再次破裂和血栓形成的风险,改善患者的远期预后,预防猝死。”

第三大关口:心衰应早期控制危险因素,遵循指南规范治疗

心梗的发生并非这场心血管事件链“马拉松”的终点。由于心肌坏死和心脏泵血功能下降,约20%至25%的患者在心梗住院期间或出院后会进展为心力衰竭,相当于每五个心梗患者中就有一人面临心衰的风险。

慢性心衰也是心血管疾病的终末期表现和主要的死因。在全球范围内,心衰的5年死亡率超过50%,远高于许多癌症,而在中国,心衰患者的3年死亡率也可达28.2%。由于临床治疗不规范、治疗依从性差、患者缺乏疾病相关知识等问题,心衰患者的死亡率和再住院率居高不下,且心衰患者还常合并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等多种基础疾病,多病共存更加剧了疾病管理难度。

葛均波院士表示:“即使通过住院治疗缓解了心衰的症状,患者如果缺乏长期规范管理,病情也极易反复。因此心衰的治疗必须严格遵循指南进行规范管理(GDMT),结合患者个体情况和风险因素,遵医嘱使用SGLT2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RAS抑制剂、醛固酮受体拮抗剂等,以此改善心衰患者临床症状和生活质量,预防或逆转心脏重构,减少再住院,降低死亡率。”

对于心衰危险因素的早期识别和控制也尤为关键。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肥胖以及有心肌病家族史的患者是心衰的高危人群,如果出现呼吸困难和端坐呼吸、阵发性夜间呼吸困难、运动耐量下降、疲乏、水肿等症状,需要警惕心衰风险,应尽快到医院进行检查,通过早期识别和控制,预防和延缓心衰进展。

此外,心衰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具有相似的临床症状,且两者常常合并存在。高达55%的心衰患者合并慢阻肺病,而慢阻肺病也会显著增加心衰患者的住院和死亡风险。因此,想要从根本上改善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还需注重“心肺共管”,关注并识别疑似慢阻肺病的症状,以便进一步检查以明确慢阻肺病诊断。

相关文章
  • 吉林大学,太宝藏了吧!
    吉林大学,太宝藏了吧!

    白山巍巍,松水汤汤。在北国春城长春,屹立着一所与共和国共同成长的高等学府。她历经近八十载风雨洗礼,谱写出一部服务国需、励志图强的奋斗史。走进她,你会听见历史的回响,触摸创新的脉搏,更能与无数心怀热望的同行者相遇。她便是始建于1946年,东北...

  • 2025全国秋冬进程:华北“跑步”入冬 你那儿秋天“缩水”了吗?
    2025全国秋冬进程:华北“跑步”入冬 你那儿秋天“缩水”了吗?

    中国天气网讯 “前天短袖、昨天薄外套、今天羽绒服……”这个画面或许是今年秋冬天不少人经历的“换季快闪”的真实写照。华北秋季“闪现”、“跑步”入冬,江南则秋老虎不退、入秋姗姗来迟,最近我国多地季节转换节奏不同寻常。中国天气网推出2025年秋冬...

  • 人这一辈子,一定要去一趟南昌看“微笑天使”!
    人这一辈子,一定要去一趟南昌看“微笑天使”!

    “江豚吹浪立,沙鸟得鱼闲。”晚清词人薛时雨曾在《临江仙·大风雨过马当山》中以此描写“江豚吐水”的生动场景图为南昌“江豚湾”,母豚与幼豚结伴出游。 余会功 摄江豚是我国长江流域目前唯一的水生哺乳动物有“水中大熊猫”之称头部浑圆、体型流畅、嘴...

  • 中东部大部地区降水稀少 明起冷空气影响北方局地降温8℃以上
    中东部大部地区降水稀少 明起冷空气影响北方局地降温8℃以上

    中国天气网讯 今天(10月24日)中东部大部地区降水稀少,青藏高原东部还将有明显雨雪,四川、陕西等地阴雨在线。明天开始,又将有一股冷空气影响北方,华北、东北、黄淮等地将有4℃至6℃降温,局地降幅可达8℃以上,北方最高气温会在波动中维持偏低状态。青藏...

  • 徐州推出“公安护航+”20项措施为城市发展注入强劲“公安动能”
    徐州推出“公安护航+”20项措施为城市发展注入强劲“公安动能”

    10月24日,江苏省徐州市公安局召开新闻发布会,推出《服务保障高质量发展“公安护航+”20项措施》。该措施涵盖产业转型升级、护企助企安商、文旅市场繁荣、中心城市建设、普惠便捷服务、民生福祉关切共6个方面,更好地统筹发展和安全,切实把公安职能优势...

  • 不必谈拉尼娜而色变!超前的冷和拉尼娜 与冷冬并没有必然联系
    不必谈拉尼娜而色变!超前的冷和拉尼娜 与冷冬并没有必然联系

    很多人觉得今年北方的秋季很短,主要是因为秋雨多,秋高气爽的日子少,而且冷得提前,冬季进程快速推进,华北多地秋季长度只有1个月左右。像河北石家庄,今年9月中旬入秋,10月中旬入冬,再加上时不时下雨,秋季只有一个月出头的时间,秋高气爽的体验也大...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