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树名木保护条例》将施行 为古树名木保护提供坚实法治保障
《古树名木保护条例》将于3月15日起施行
为古树名木保护提供坚实法治保障
核心阅读
《古树名木保护条例》从国家制度层面对古树名木的资源调查公布、日常养护管理、合理利用、文化传承等进行规范,为古树名木保护提供坚实法治保障。
□ 本报记者 刘欣
陕西黄帝陵的“黄帝手植柏”见证了华夏大地5000年文明史,山东曲阜孔庙“先师手植桧”见证了儒家思想的传承与发展,山西洪洞大槐树书写了“问我祖先何处来”的迁徙史诗……古树名木是十分重要的物种资源、景观资源和生态资源,它承载着传统文化,记载着历史变迁,被誉为“绿色的国宝”“有生命的文物”。
今年1月25日,《古树名木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公布,自3月15日起施行。《条例》从国家制度层面对古树名木的资源调查公布、日常养护管理、合理利用、文化传承等进行规范,为古树名木保护提供坚实法治保障,将开启依法保护古树名木的崭新篇章。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生态保护修复司(全国绿化委员会办公室)司长张利明近日表示,“这是我国首次以行政法规的形式明确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工作应遵守的行为规范,填补了古树名木保护领域国家层面的法规空白。《条例》的出台,对于加强古树名木保护、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美丽中国和生态文明建设意义重大。”
将实践经验上升到法规层面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古树名木保护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和可喜成绩,保护管理制度体系不断完善,重点区域和具有重要价值的古树名木得到有效保护,破坏古树名木行为受到有力惩处,全社会保护古树名木的意识明显增强。
但是,违法采伐、移植、损害古树名木的行为仍时有发生,少数地方保护责任落实不到位,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保护管理要求不统一……亟须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专门行政法规,建立健全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制度。
《条例》正是在上述背景下出台。据张利明介绍,《条例》将古树名木保护管理的长期实践经验上升到法规层面,强化保护第一,突出科学保护、原地保护,全链条、全方位严格保护古树名木及其生长环境,为古树名木健康生长创造了法治条件。构建政府主导、属地负责、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将古树名木保护管理情况纳入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压实保护责任,形成工作合力。对非法采伐、移植、损害古树名木等违法行为,规定了严格的法律责任,全面追究民事、行政和刑事责任。
同时,针对不同树龄的古树名木,在全面保护的基础上规定更有针对性的保护措施,注重管养结合。合理衔接城市、乡村古树名木保护等级划分,允许省级人民政府根据实际情况,决定对城市古树实行提级保护。按照全面但有区别的原则,规定散生古树名木、古树群普查、认定、公布程序,对古树名木位于偏远地区和交通不便地区以及古树名木保护与文物保护相关的情形,分类提出保护管理要求。
在严格保护的前提下,统筹协调古树名木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将人工培育、以生产木材为主要目的的商品林中的树木排除在适用范围之外,充分发挥这些人工商品林的经济效益。对于国家级、省级重点建设项目等选址确实无法避让古树名木,确需移植的,规定了严格的审批程序。在不破坏古树名木资源的前提下允许合理开展生态旅游、科学研究,实现保护与发展良性循环。
此外,坚持文化传承。通过宣传教育,结合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历史文化街区、传统村落以及传统节庆、民俗,合理发挥古树名木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促进古树名木资源与生态旅游融合发展,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搭建全面系统保护制度框架
《条例》充分总结了前期的实践经验。近年来,全国绿化委员会办公室和国家林草局在加强古树名木保护管理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
聚焦规范化,搭建全面系统的保护制度框架。《条例》从国家层面对保护管理工作进行了全面统一规范,17个省份出台了地方性法规或规章,修订完善普查、鉴定、管护等技术规范,将古树名木保护纳入林长制督查考核,选取四川剑阁、陕西黄陵等4个县区开展古树名木保护试点。
聚焦精细化,构建智慧精准的保护管理模式。组织完成第二次全国古树名木资源普查,开发上线古树名木智慧管理系统,针对濒危衰弱的古树名木协调落实中央财政资金支持地方实施抢救复壮项目。
聚焦协同化,建立高效联动的保护工作格局。2022年起,国家林草局会同公安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连续3年开展专项行动,三部门联合印发指导意见深化部门协作长效机制,联合国家文物局统筹推进古树名木保护与文物保护。
聚焦社会化,形成多元立体的科普宣传矩阵。连续举办三届全国古树名木保护科普宣传周活动,创新开展“双百”古树推选、七夕“古树下的告白”等特色宣传活动,保护古树名木日益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
张利明表示,下一步,将会同各地各有关部门持续加强《条例》宣传贯彻,压实各方保护管理责任,落实落细保护管理措施,营造全社会学法知法守法的良好氛围,全力推动古树名木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具体包括,出台移植审批行政许可事项实施规范等配套政策制度,深入开展古树名木保护工作试点;加强日常养护,建立分级保护巡查制度,压实各级林长保护主体责任;启动开展第三次全国古树名木资源普查,动态掌握古树名木资源底数和管理状况,强化古树名木智慧管理系统应用,实现“一树一档”精细化管理,全面实行挂牌保护,因地制宜设置保护设施;积极构建多元化投入机制,优化完善中央资金投入政策,探索建立古树名木保险制度等。
完善城市古树名木保护机制
值得注意的是,根据《条例》,国务院林业主管部门、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都是国务院古树名木主管部门。
加强城市古树名木保护工作十分重要。全国第二次古树名木资源普查结果显示,全国普查范围内的古树名木共计508.19万株,分布在城市的有24.66万株。据不完全统计,城市古树后备资源(树龄大于50年、小于100年)148万株。
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建设司处长宋涛介绍,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按照《城市绿化条例》有关要求,不断完善城市古树名木保护机制,先后制定发布《城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办法》《城市古树名木养护和复壮工程技术规范》,指导地方明确保护责任,落实保护措施,规范保护程序。
地方各级城市园林绿化主管部门积极采取措施、压实责任、加强管护,对古树名木调查、鉴定、定级、登记、编号、建立档案、设立标志,抢救性地保护了许多珍贵的城市古树名木及古树后备资源,规范城市古树名木养护复壮,不断提高保护管理水平。
如,北京市对每株古树名木实现GPS定位全覆盖,生成与之对应的二维码,完成所有在册古树名木的挂牌工作。上海市积极开展古树健康评估,运用树木雷达探根仪和树体腐烂探测仪等仪器,对古树名木树身空洞、根系分布等进行探测分析。重庆市制定城市古树名木及古树后备资源信息分类及建库数据标准、第五次古树名木和古树后备资源普查工作手册,推动古树名木普查工作科学有序开展。
宋涛表示,《条例》颁布实施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将按照《条例》有关规定,指导各地严格落实城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要求。鼓励各地通过地方人大立法、出台政府规章等方式,将城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纳入法治化、制度化轨道。
同时,研究修订《城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办法》,统一城市古树名木分级标准;加大对城市古树名木保护投入,建立全国城市古树名木资源数据库和古树后备资源数据库;大力开展城市古树名木保护和复壮技术研究与推广,引导各地积极探索尝试新技术新工艺,及时对城市古树名木进行抢救复壮,不断积累保护方法与经验等。
- 上一页:美国参议院前共和党领袖麦康奈尔宣布不再寻求连任参议员
- 下一页:中信建投证券换帅
-
吉林大学,太宝藏了吧!白山巍巍,松水汤汤。在北国春城长春,屹立着一所与共和国共同成长的高等学府。她历经近八十载风雨洗礼,谱写出一部服务国需、励志图强的奋斗史。走进她,你会听见历史的回响,触摸创新的脉搏,更能与无数心怀热望的同行者相遇。她便是始建于1946年,东北...
-
2025全国秋冬进程:华北“跑步”入冬 你那儿秋天“缩水”了吗?中国天气网讯 “前天短袖、昨天薄外套、今天羽绒服……”这个画面或许是今年秋冬天不少人经历的“换季快闪”的真实写照。华北秋季“闪现”、“跑步”入冬,江南则秋老虎不退、入秋姗姗来迟,最近我国多地季节转换节奏不同寻常。中国天气网推出2025年秋冬...
-
人这一辈子,一定要去一趟南昌看“微笑天使”!“江豚吹浪立,沙鸟得鱼闲。”晚清词人薛时雨曾在《临江仙·大风雨过马当山》中以此描写“江豚吐水”的生动场景图为南昌“江豚湾”,母豚与幼豚结伴出游。 余会功 摄江豚是我国长江流域目前唯一的水生哺乳动物有“水中大熊猫”之称头部浑圆、体型流畅、嘴...
-
中东部大部地区降水稀少 明起冷空气影响北方局地降温8℃以上中国天气网讯 今天(10月24日)中东部大部地区降水稀少,青藏高原东部还将有明显雨雪,四川、陕西等地阴雨在线。明天开始,又将有一股冷空气影响北方,华北、东北、黄淮等地将有4℃至6℃降温,局地降幅可达8℃以上,北方最高气温会在波动中维持偏低状态。青藏...
-
徐州推出“公安护航+”20项措施为城市发展注入强劲“公安动能”10月24日,江苏省徐州市公安局召开新闻发布会,推出《服务保障高质量发展“公安护航+”20项措施》。该措施涵盖产业转型升级、护企助企安商、文旅市场繁荣、中心城市建设、普惠便捷服务、民生福祉关切共6个方面,更好地统筹发展和安全,切实把公安职能优势...
-
不必谈拉尼娜而色变!超前的冷和拉尼娜 与冷冬并没有必然联系很多人觉得今年北方的秋季很短,主要是因为秋雨多,秋高气爽的日子少,而且冷得提前,冬季进程快速推进,华北多地秋季长度只有1个月左右。像河北石家庄,今年9月中旬入秋,10月中旬入冬,再加上时不时下雨,秋季只有一个月出头的时间,秋高气爽的体验也大...